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论 毅 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其何以成要: 概括,总括
B.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出现
C.遇再挫而退再:两次
D.冒其逆而突过之冒:冒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退也愈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成败之数,视此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本文比喻论证内容的一项是
A.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
B.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C.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D.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其中心论点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B.论证过程中,先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C.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首先,作者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D.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译文:
(2)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
(3)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1)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
(2) 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
(3) 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


小题:D
[解析]冒:顶着,冒着。
小题:C
[解析] [解析]A句中两个 “也”均为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B句中两个“则”均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那么”。C句中第一个“焉”为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第二个为句末语气词,犹“了”“啊”“呢”。D句中,两个“而已”为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
小题:D
[解析]此处内容属于引文内容,不是比喻论证。
小题:D
[解析] 根据原文,作者“譬诸操舟”,是想以此来阐明“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度其顺”的观点。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坚持到底的。
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末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坚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论毅力梁启超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