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汉恒帝刘志),诏膺入殿,御亲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黄门(指宦官)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指休假日)不敢出宫省(指宫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后汉书·党锢列传》)
小题1:
下面句中的“辟”字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同义的一项是:
A.辟邪说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小题2:
下面句中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小题3:
“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的正确意思是: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提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小题4:
选出对汉恒帝刘志的评价正确的一项:
A.从恒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到“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恒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宦官势力独霸朝政,恒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侍一起对恒帝“叩头泣曰:‘畏李校尉。’”看来,宦官既慑于李膺的威严,又想博得恒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恒帝给他们撑腰。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第1题考查实词“辟”的意义。题干和B项中的“辟”皆为杀头义。A中为驳斥义,C中为征召之义,D中为邪辟之义。故答案为B。
小题:
第2题考查实词“怪”的意义。题干和C项中的“怪”皆为感到奇怪之义,A项为鬼怪之义,B项为奇异之义,D项为责怪之义,故答案为C。
小题:
第3题考查文句的意思,实则是考查几个词语的意思。“私”意为“私下里、暗暗地”,“稽留”意为“办事拖拉”,“不意”为“没料到”,答案为D。
小题:
第4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A项中说恒帝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采取了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恒帝只是迫于李膺义正词严的说理斗争,没有办法,不得不如此。B项中说法错误,由“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谈不到恒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至多是他责问了一下张让,为李膺开脱了一下“罪责”。C项纯属杜撰,从原文中看不出有这个意思。D项中“泣”既能表现出宦官害怕李膺,又想博得主子怜悯和支持的一副奴才嘴脸。
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县令,残忍无道,以至于杀死怀孕的妇女。听说李膺执法严厉威严,惧怕获罪,逃回京师洛阳。藏在其兄张让屋子里的柱子中。李膺得知这一情况,率人击破柱子逮捕张朔,交付洛阳的监狱。审讯得到供词之后就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说冤情,皇帝下诏召李膺到八殿,皇帝亲自到场,责问李膺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斩了张朔。李膺对答说:"从前晋文公擒获卫成公回到京师,孔子在《春秋》中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礼》说诸侯贵族有罪,尽管说要宽恕他,但主管官员依照法律不肯服从。从前孔子做鲁国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今天我到任已经十天多,私下畏惧(诛杀张朔太迟)会便宜了坏人,不料却(因斩杀张朔太快)而被(皇上)指责。我确实知道自己被皇上指责,即使去死也不会犹豫。但希望能乞求皇上宽限五天,等我把大恶人除掉,退而即使被放入大鼎煮了也不后悔。这就是我的意见。”皇帝没有再说,转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什么错? 于是将张让遣送出宫。从此以后各个黄门常侍都弯着腰病住呼吸,休息沐浴都不敢再出宫殿。皇帝觉得奇怪问为什么,都磕头哭着答道:“是害怕李校尉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