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陈书》目录序曾巩《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时间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D    A次,编次;B章,通“彰”,清楚明白;C端,开端
小题2:C 定语后置,表原因     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因为;D难道
小题3:A “历三代”不是经过三代人,而是历经三个朝代
古文参考翻译:
《陈书》有六本纪,三十列传,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写的。
起初姚思廉的父亲姚察是梁、陈两朝的史官,记录这两个朝代的事件,没有完成陈朝就灭亡了。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这本书,又没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临死之时嘱咐姚思廉继承他的事业。唐朝兴起,武德五年时,唐高祖认为从魏以来,二百多年,统治者屡次更替,史事散失,于是下诏撰写编次(前朝史书)。姚思廉于是受诏编写《陈书》。很长时间还没有写完。于是(皇帝)在贞观三年下诏,在秘书内省编写(《陈书》)。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时,才把《陈书》献上。
看姚察等人编写这本书,历经三个朝代,父子传承,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写成,编撰的困难到了这个地步。然而等到《陈书》写成以后,和宋、魏、梁、齐等朝的史书,世上流传的也很少,所以求学之人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陈书》也因为少有传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脱漏错误。嘉佑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诏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发行。而我们这些臣子说:“梁、陈等史书很少,只靠馆阁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准编定。希望(皇上)下诏给京师和州县收藏书籍的人,让他们把手中的史书全都献上。”先皇帝于是下诏办这件事。到嘉佑七年冬天,才渐渐收集起来,我们用这些版本相互比对校正。到了嘉佑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才校正完毕,可以传布给求学之人。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也不敢增减,特别各自在篇末书写注释。《陈书》以前没有书目,列传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错误,于是另外做了一篇目录,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
陈朝之所以成为陈朝,窃国篡政是一切的根本谋略,没有先王礼义风化的美德,统治使社会安定的法则,可以明白显示给后世之人的。但是掌权者崇尚谋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达,恭顺勤俭,爱护百姓,就是陈朝一开始兴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兴亡的开端,没有不是从自己招致的。说到那些因循旧制,自己创造的法度,(陈)把它作为号令刑罚和管理官员、地方的政策,虽然这些制度短时间内就废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时间内施行过,都是求学者不能不考证的东西。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更何况在乱世之中,仓皇之时,安于贫困,喜好节义,取舍选择不被忧患祸事和权势名利打动的士人,在当时也没有消失。像这样的人,可说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见的(我们)不能再见到,写作《风雨》诗的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在众人之间,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陈朝的历史,难道可以废弃吗?
这本书的写成已经很艰难,写成后又长久地不能流传开来。到宋朝兴起已经百年,(《陈书》中)古时的文章,遗缺的历史,没有不全都讲出的,这才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在求学之人中列名,《陈书》流传的困难又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陈书》目录序曾巩《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