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8、B
9、C
10、B
11、11.(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8.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一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9.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②与作战无关。
10.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11.(1)非;不是;常儿:一般的孩子;昔:当初;相齐:做齐国的国相;兴吾门:使我们家族振兴。5处,每处1分)
(2)再拜:拜了两拜:谢:感谢;此明公之威: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5处,每句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王镇恶,北海郡剧县人。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出生,家里人因为传统禁忌有这一天生的男孩妨害父亲,女孩妨害母亲的说法,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见到他觉得与众不同,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因此给他取名叫镇恶。广泛阅读各家兵书,议论军国大事,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但意气纵横,谋略出众,做事果敢,善于决断。
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高祖皇帝,到皇帝身边后和他谈话,觉得他非常出众。高祖谋划征讨刘毅,让镇恶参与军事,加封为振武将军。派遣镇恶率战船百艘做先锋,昼夜兼行,来到豫章口。镇恶舍弃船只步行登岸。每只船上留下一二人,船对面岸上竖起六七面战旗,每杆旗下安放一面战鼓。告诉留下来的人说:“估计我军将要抵达城下的时候,就擂响战鼓,让人觉得好像后面还有大军的样子。”又分出一队士兵在后面,让他们烧毁江边码头上的敌船。镇恶率军一直上前去偷袭敌军占据的城池。在离城五六里处,迎面碰上刘毅的重要将领朱显之,想去江边码头,朱显之便骑马飞奔而去报告刘毅:“外面有大军,好像从下游逆水而上的,将要到城下了。”传令关闭各个城门。镇恶也飞速前进,士卒们攀墙入城,于是趁机打开外城的东门。镇恶率军入城后就趁风放火,烧外城的南门和东门。镇恶率领的军人和刘毅手下从南方调来的将士,有的是父子兄弟关系,有的是中表亲关系,镇恶让他们一边战斗一边谈话。刘毅的军队人心离散。三更时分,刘毅自缢而死。镇恶身中五箭,手中所拿的长矛被箭射下,矛杆在手中折断。
高祖将要北伐,调镇恶任咨议参军,领兵做前锋。出发前镇恶说:“不攻克咸阳,发誓不再渡江而还!”镇恶进入贼境,战无不胜。敌将姚绍率大军占据险要,深沟高垒而固守。镇恶孤军远征,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和敌人相持日久,将士缺粮,于是亲自到弘农监督百姓上缴租赋,百姓争相送来米粟,军粮又充足了。大军驻扎在潼关,谋划进取的方案,镇恶请求率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河。镇恶到达目的地后,下令将士吃晚饭后,就弃船登岸。渭河水流湍急,转眼间战船全部被冲走。镇恶抚慰士卒说:“诸位的亲人和家业都在江南,这里是长安城的北门外,离家万里,而船只和粮食衣物,都已随流水而去,哪还有求生之计呢!只应该拼死一战,可以立下大功,否则,就没人可以活命了。”于是身先士卒,众人也知道再也没有退路了,无不奋勇争先。姚泓的部众顿时溃散,于是攻陷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归顺投降。镇恶宣扬国家的恩泽,安抚尉问刚刚归降的人,号令恭肃严明,百姓安居乐业。高祖慰劳他说:“帮助我成就霸业的人,真的就是将军您啊。”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全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
王镇恶率军去北地,被沈田子杀害,事情记载在《序传》里。时年四十六岁。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