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燕王刘泽者,诸刘远属也。高帝三年,泽为郎中。高帝十一年,泽以将军击陈豨,得王黄,为营陵侯。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泽大说之-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燕王刘泽者,诸刘远属也。高帝三年,泽为郎中。高帝十一年,泽以将军击陈豨,得王黄,为营陵侯。
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泽大说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田生已得金,即归齐。二年,泽使人谓田生曰:“弗与矣?”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谒者张子卿。居数月,田生子请张卿临,亲修具。张卿许往。田生盛帷帐共具,譬如列侯。张卿惊。酒酣,乃屏人说张卿曰:“臣观诸侯王邸弟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亲戚太后之重。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王,王代。太后又重发之,恐大臣不听。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风大臣以闻太后,太后必喜。诸吕已王,万户侯亦卿之有。太后心欲之,而卿为内臣,不急发,恐祸及身矣。”张卿大然之,乃风大臣语太后。太后朝,因问大臣,大臣请立吕产为吕王。太后赐张卿千斤金,张卿以其半与田生。田生弗受,因说之曰:“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今营陵侯泽,诸刘,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今卿言太后,列十余县王之,彼得王,喜去,诸吕王益固矣。”张卿入言,太后然之。乃以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琅邪王乃与田生之国。田生劝泽急行,毋留。出关,太后果使人追止之,已出,即还。
及太后崩,琅邪王泽乃曰:“帝少,诸吕用事,刘氏孤弱。”乃引兵与齐王合谋西,欲诛诸吕。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代王亦从代至。诸将相与琅邪王共立代王为天子。天子乃徙泽为燕王,乃复以琅邪予齐,复故地。
太史公曰:荆王王也,由汉初定,天下未集,故刘贾虽属疏,然以策为王,填江淮之间。刘泽之王,权激吕氏,然刘泽卒南面称孤者三世。事发相重,岂不为伟乎!
(节选自《史记?荆燕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    画:策划,谋划。
B.二年,泽使人谓田生曰:“弗与矣?”与:给予。
C.田生盛帷帐共具,譬如列侯。盛:华美。
D.荆王王也,由汉初定,天下未集。集:一统,统一。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泽之王,权激吕氏”的一组是(  )
①泽以将军击陈豨,得王黄,为营陵侯 ②张卿入言,太后然之 ③田生弗受,因说之曰……诸吕王益固矣 ④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 ⑤乃以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⑥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干营陵侯泽
A.①③⑥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刘泽因为是刘邦的远房宗亲,所以先被封为营陵侯,后来被封为琅邪王,当代王即位时,又因拥戴有功而被封为齐王。
B.田生通过他的儿子结交张子卿,进而又通过游说张子卿,说服大臣们劝太后封吕产为王,后又通过游说张子卿,顺利地使刘泽当上了琅邪王。
C.刘泽被封为王,其中最大的功劳应归功于田生,田生采取“迂回”的策略,终于使刘泽如愿以偿当上了诸侯王,并回到自己的封地。
D.对于刘泽受封为王,司马迁认为是使用权谋激发吕氏的结果,并没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至于他竟然三代为王,则是特异出奇的事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与”应解释为“交往,与……交往”。
小题2:对于传主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品行、节操、政绩、才干、为人五个方面。答题时要梳理文章脉络,围绕“谁”“干什么”“怎样做”“说明什么”来展开。答案自然是水到渠成。①是讲刘泽早期因战功被封为营陵侯;④是说刘泽善于权变;⑥是说齐人田生因缺少旅费而通过献计向刘泽求救。以上三点均不是刘泽“权激吕氏”的范畴。
小题3: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要全面准确,防止“偷换概念”。A项中“齐王”即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刘泽被封为营陵侯是因为“泽以将军击陈豨,得王黄”的战功,同时,他没有被封为齐王,而是被封为燕王。
参考译文:
燕王刘泽,是刘氏的远房宗亲。高帝三年,刘泽任郎中。高帝十一年,刘泽以将军之职攻打陈豨,俘虏了敌将王黄,被封为营陵侯。
高后当政时,齐人田生出游在外缺少旅费,就通过献计来向营陵侯刘泽求助。刘泽非常高兴,用二百斤黄金为田生祝寿。田生得到钱以后,立即返回齐国。第二年,刘泽派人去对田生说:“不和我来往了吗?”田生来到长安,不去见刘泽,而是借了一座大宅院,让他的儿子求见并侍奉被吕后宠幸的宦官张子卿。过了几个月,田生的儿子请张子卿到家里做客,田生亲自准备酒宴。张子卿答应前往。田生张挂起豪华的帷帐,摆设出精美的用具,好像对待诸侯一般。张子卿一见很惊讶。趁酒兴正浓的时候,田生就让左右退下,向张子卿劝说道:“臣观看了诸侯王的住宅一百多座,都是高祖时候的功臣。现在的吕氏平日依据扶助高祖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功劳非常大,加上皇亲太后身份的尊贵(而位高权重)。(现在)太后年事已高,吕氏家族力量弱小,太后想立吕产为王,做代地的诸侯王。太后又要郑重提出此事,恐怕大臣们不同意。如今您最受太后宠幸,并受大臣们敬畏,何不婉言劝说大臣向太后进言此事,太后一定高兴。吕产被封王之后,万户侯也会为您所有了。太后心里是想这样做的,而您是内臣,不赶快提出,恐怕灾祸就要临头了。”张子卿对此非常同意,于是就婉言劝说大臣把此事禀告太后。太后上朝时,趁机询问大臣。大臣奏请立吕产为吕王。太后赐给张子卿黄金千斤,张子卿把其中的一半送给田生。田生没有接受(赠金),并趁机又向张子卿劝说道:“吕产被封王,大臣们并没有完全心服。如今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任大将军,只有他现在还很不满。现在您禀告太后,划出十几个县封他为王,他得到王位,高高兴兴地离去,吕氏宗族的王位就更加巩固了。”张子卿进宫禀告,太后认为很对。于是把营陵侯刘泽封为琅邪王。琅邪王就与田生前往封地。田生劝刘泽快走,不要停留。刚出函谷关,太后果然派人追赶阻拦他们,可是刘泽已经出关,追赶的人只好回去了。
到太后去世以后,琅邪王刘泽说:“皇帝年少,吕氏把持朝政,刘氏孤单势弱。”于是带领军队与齐王联合图谋西进,打算诛杀吕氏家族的人。到达梁地,听说朝廷派将军灌婴屯兵荥阳,刘泽就回师加强自己西部边界的防备,然后他迅速赶到长安。代王也正好从代地赶到。将相大臣与琅邪王共同拥立代王为天子。天子于是改封刘泽为燕王,重把琅邪给了齐国,恢复齐国原有的封地。
太史公说:荆王能被封王,是由于汉朝刚建立,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所以刘贾虽是刘氏的远房,但以战功被封为王,威镇江淮之间。刘泽被封王,是用权谋激发吕氏的结果,刘泽也终于有三代南面称王。事情开始就相互牵制,难道不是奇异的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燕王刘泽者,诸刘远属也。高帝三年,泽为..”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