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太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薄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阚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蠲,juin(书)免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戒不虞虞:预料
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贸:变更
C.积六七岁不省省:审察
D.断发刻肌,诣阙告诉告诉:说给人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虞诩“将帅之略”和“刚正之性”的一组是
A.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C.乃令军中,潜发小弩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D.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
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
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
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杀他。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D(应为“报告申诉”)
小题2:C(A.“谪罚……”是长吏所为;B.“州及……”陈述的是永平、章和年间的事情;D.“兵法……”是兵书的策略)
小题3:D(虞诩没有认为主簿的作法是大逆不道)
附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奇特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后来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羌人就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加倍赶路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几十日。虞诩命令将士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然后更换衣服,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羌人果然逃走了,于是伏兵掩杀过来,大败贼兵,斩杀俘获众多,贼因此溃散,虞翊于是观测地势,建筑营壁一百八十所,招回流亡之人,脤济贫困之人,郡于是得以安定。
当时长吏听任百姓受到处罚之人交纳赎金,号称为“义钱”,声称是为穷人储存的,而守令们却因此聚敛财物。虞谢上疏说:“元年以来,长吏收取接受钱财百万以上的,源源不断,处罚吏人数达几千万,而三公、刺史很少有举奏的。回想永平、章和年间,司空弹劾,州及郡县都因此被免职处分。如今应遵守先前制度,消除权制。”于是皇帝下诏颁发虞诩的奏章,痛责州郡官长。以钱赎罪的做法由此终止。宁阳主簿申诉他的县令的冤枉,过了六七年时间都无人过问。主簿便上书说:“臣上奏章上百次,始终不被处理,臣怎能到北边单于那裹去申诉自己的怨恨呢?”皇帝大怒,把奏章给尚书看,尚书于是以大逆之罪弹劾他。虞诩申辩说:“主簿所申诉的,百次上诉却不能上达,是有司的过错。愚蠢之人,不值得多处罚。”皇帝采纳了虞诩的建议,只是处以笞刑而已。虞诩于是对诸尚书说:“小人有冤屈,不远千里,历尽艰辛,到朝廷来申诉,却得不到受理,这是臣子应该做的吗?”听者都感到惭愧。虞谢喜好指责揭发,毫不宽容,多次因此触犯权臣贵戚,于是多次受到责备和刑罚的惩处,然而刚强正直的个性,至死不变。临终前,他对儿子虞恭说:“我以忠正之心事君,自觉于心无愧。”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