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书鲁亮侪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鲁亮侪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明早诣辕,田公盛气迎之,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摄:代理
B.伺鲁公来,盍诉之诉:申诉
C.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谒:拜见
D.鲁不谢,走出谢:感谢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①鲁谩曰:“若问云何?”
②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③具衣冠辞李
④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⑤合邑士民焚香送之⑥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亮侪在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任职,被派去收缴中牟县令李令的官印,并代替他接任县令的官位。
B.在摘印事件中,文章详写了三个片段,即鲁亮侪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以及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C.鲁亮侪“掷印铿然”、“竟怒马驰去”的举动是出人意料的,这充分显示出他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奇伟正直的形象。
D.文章通过描写田文镜的威猛严苛以及其他官员的懦弱胆怯,有力地衬托出鲁亮侪的胆识才干和沉着勇敢。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1:D(谢:辞谢、告辞。)
小题2:B(句①和句⑥不能表现鲁亮侪是“奇男子”,句⑤属于间接表现,这三句应排除。)
小题3:B(错在“严厉指出田文镜的过失”。)
参考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手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鲁公去收缴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代理县令。鲁公采取穿便服前往(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鲁公一再行礼询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含糊着问:“你们问这个做什么?”说:“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鲁公心里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他进去,说:“官印已经等您很久了!”鲁公拱手回礼说:“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说:“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离开母亲到北京谋差使,等了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我却因此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鲁公说:“我受了暑热,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触动。(想了)很久,(他)击水发誓说:“按照常规办事,就不是大丈夫了!”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道:“到省里。”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最终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焚香送别他。
到省以后,鲁公先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经过。第二天早上到衙门,田公怒气很盛地等着他,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为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县令。”田公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非常高兴。没想到一入县境,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一样;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沽名钓誉,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请示大人的意旨,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什么可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辞谢,走了出去。走到屋檐下,田公脸色变得和缓,走下台阶,呼叫说:“回来!”鲁公入内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取下自己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错误地撤掉了好官。只是给皇上的奏章已送出,怎么办!”鲁公问:“几天了?”说:“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于是鲁公马上就走,五天后奏章追还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书鲁亮侪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