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中涓:宫中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④碣石:位于河北昌黎。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克:能够
B.将尽厥职焉厥:他的
C.既反国而隐焉反:通“返”,回到
D.相与泫然泫:雾气潮湿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
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③有松可荫                               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也
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⑤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及诸子经书,涉猎广泛,学问渊博。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C.即使天气睛明,雾气散尽,站在华山顶上东望,也仍望不见“宫阙山陵”的半点影子,但范养民一定曾多次长久地东望过。
D.全文的中心是描述庵的规模和环境,主旨是歌颂和赞美庵主范养民的人品和操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泫,在文中的意思为“流泪”。
小题2:第一句“复庵”喻有“复国”之意;第四句“东向以迎日出”含有心向东方故都北京,盼望明室恢复,光明重新普降大地的复国之志;第五句中的绵上之山,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用此典故含有重返故国之意;第六句“极望”的对象是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的地方。第二句“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说的是李自成的行为,与作者的复国之志无关。第三句“有松可荫”只是介绍庵的环境,不含有“复国之志”的内容。
小题3:A项中的范养民是位太监,并没有做官,也没有弃官。B项中的伯夷叔齐住在山上采野菜,只是为了表明不食周粟,不与周朝合作,互相谦让是在谦让君位。而范养民的心愿即是不与清朝合作。D全文的中心主旨是表达了作者的复国之志。而范养民及复庵只是中心的材料。
《复庵记》译文
过去的太监范养民先生,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北京步行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后,才能够在华山西峰的左侧建立一所房屋,命名叫复庵。华山附近的贤士大夫们大多都和他交游,环山而居的人们都信任他并尊敬他。但是范先生凭借的并不是方士道人那类人们的道术。他从小就读书,喜好《楚辞》诸子百家及经史文章,大都有所涉猎,成为太子的伴读。正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二王将要退出北京城的时候,范先生推知他们一定将要向西走,于是就弃家跑到关中,准备将尽自己职分。可是太子竟然不知到哪里去了,于是范先生成为了道士隐居下来。
华山高耸的山巅上,有亭亭如盖的松树可以成荫乘凉,有肥沃的坡地可以种菜,有清泉可以汲取,不向朝廷纳税,不受其宫观户籍的限制。华山下面的人们有的给他提供木材赞助,所以他能够创建这个庐庵居住。这个庐庵有三间屋,朝向东方来迎接旭日升起。
我曾经在这个庐庵中住过一个晚上,打开大门向黄河东边望去,那首阳山,苍翠高耸,这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二位先贤采摘野菜并忍饿不食周粟的地方啊。好像他们仍在那里做揖互相谦让国君之位。这些本来就是范先生心生羡慕并努力去做的事情啊。从首阳山向东,就是汾河的湾岸,绵上之山,在茫茫云烟之外若隐若现,好像将要看见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逃亡,回到晋国后又隐居在这里了。(这些)都是范先生希望达到但并没有实现的心愿啊。再从这里向东,太行、碣石之间,是已故的大明王朝皇宫皇陵的地方,距离华山遥遥渺渺极目远望也不能望见啊。我和范先生都怅然落泪。写下这篇文章,留在华山中,后来登山的诸位君子,不要忘却范先生的心愿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