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宋武帝,帝曰:“并膏粱世德,乃-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宋武帝,帝曰:“并膏粱世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自使懦夫立志。”时谢晦在坐曰:“仁者果有勇。”帝悦。及至彭城,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帝问弘曰:“卿弟何如卿?”答曰:“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帝大笑。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为文帝镇西长史,武帝谓文帝曰:“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及文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皆致疑,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领骁骑将军,容子为右军将军。诛徐羡之等及平谢晦,皆昙首及华力也。自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出诏以示之。昙首曰:“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封事遂寝。时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文帝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此处非卿而谁?”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义康谓宾客曰:“王公久疾不起,神州讵合卧临?”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乃悦。七年卒,时年三十七。子僧绰嗣。论曰: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
(节选自《南史?列传二十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喜愠不见于色              B①昙首为上所亲委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C①昙首固乞吴郡           D①以配义康,乃悦
②固一世之雄也             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昙首“才器”的一组是
①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  ②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
③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④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
⑤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     ⑥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他只要图书;虽是富贵世家,却能屈志从军,充分体现了“仁者必有勇”的儒家修养。
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C.王昙首“建功”却不“自傲”,虽然文帝称自己仰仗王昙首兄弟之力才得登基,但王昙首认为不能借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
D.皇上非常重用王昙首,打算让王昙首接任王弘之位,但王昙首顾全大局,不仅自己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还劝说王弘分兵给义康。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两个加点词都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A.①显现,出现②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B.①介词“被”②动词,“叫做”、“称为” C.①“坚定”、“坚决”,副词②副词“本来”)
小题2:C(①表明王昙首的“文才”;②表明王昙首的“才器(智局:才智度量)”;⑥表明王昙首的“度量”,三句都是直接描写;③表明王昙首的“清廉”;④⑤虽然表明王昙首的“才能”,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
小题3:B(根据原文,“昼夜保护文帝安全”的不是“王昙首与王华”,而是“朱容子”)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王昙首,是太保王弘的弟弟。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王昙首只要图书。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下属官员。跟随府公修复洛阳陵园,和堂弟王球一起到宋武帝那里去,武帝问:“你们都是富贵之家,竟然能屈志从军?”王昙首回答说:“既然参加了神武之师,自然会使懦夫立志。”当时谢晦在座,说:“仁者果然有勇。”武帝很高兴。等到了彭城,在戏马台举行盛大集会,共同赋诗,王昙首文章最先完成。武帝问王弘说:“你的弟弟比你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像我,家门还寄托谁呢?”武帝大笑。王昙首有才智度量,喜怨不表现在脸色上,家门之内十分和谐。如果不是俸禄赏赐,一毫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担任文帝镇西长史,武帝对文帝说:“王昙首是宰相之才,你可以每件事向他咨询。”等到文帝被迎准备入京继承皇位,议论的人都表示怀疑,王昙首与到彦之、堂兄王华都劝说皇上登基,皇上还没答应。王昙首坚持请求,并且说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皇上才行动,率领府州文武紧急陈兵自卫,各台所派的百官兵众不得接近部队。中兵参军朱容子抱着刀在平时所乘的车子门外,几十天不解带。等到即位,任命王昙首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担任右军将军。铲除徐羡之等人以及平定谢晦,都是王昙首以及王华的力量。自从谢晦平定以后,皇上想加封王昙首等人,正好举行宴会,举酒相劝,于是拍着御床说:“这个位置不是你们兄弟,就不会有今天。”便拿出诏书来给他看。王昙首说:“怎么能借着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偏爱我,将会怎么面对正直的史官呢?”加封的事于是停止。当时王弘总领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王昙首被皇上亲近重用,兼任两宫职务。彭城王刘义康与王弘一起总领,心中常常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因王昙首为中枢,分了他的职权,更加不高兴。王昙首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文帝说:“难道有想建大厦却舍弃栋梁的吗?你的贤兄接连称病,坚持辞去扬州的职务,将来如果答应他的请求,这个位置除了你还能让谁担任呢?”当时王弘久病不起,多次请求让位,但皇上没有答应。刘义康对门客说:“王公久病不起,国家难道应当卧床管理?”王昙首劝王弘减少府中兵力的一半,来分配给刘义康,刘义康才高兴。元嘉七年,王昙首去世,时年三十七。他的儿子王僧绰承袭爵位。史官评论说:王昙首的才能度量,王僧绰的忠诚正直,家族世代享受的俸禄没有衰落,难道是平白无故是这样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