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魏无忌“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
①(赵孝成王)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②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③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④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⑤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⑥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②④⑥B.①③⑤
C.①②④D.②⑤⑥
小题2:下列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B.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C.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D.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1:①句写赵国对公子的感激,③句写公子谦虚、自责;⑤句指士人归向公子。
小题2:D项,“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不合原意,实际上并没有给。
[参考译文]
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公子听说后,流露出骄傲得意、自以为有功的神色。门客中有人劝说公子:“有的事情可以不忘,有的事情不可不忘。别人有恩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德于别人,希望公子忘记它。再说,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臣了。公子自以为有功而骄傲,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不应该啊。”于是公子感到有愧自责,好像无地容身似的。赵王打扫台阶亲自迎接,表示主人的礼节,引公子上西边的台阶。公子谦让一旁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自言有罪过,对魏国有罪,对赵国无功。赵王陪伴饮酒到傍晚,不忍说出献上五城,因为公子谦让。公子最后留在赵国。赵王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把信陵封给公子。自此,公子留在了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水之家。公子想见两人,两人隐匿,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所在之处,便变换服装步行前去拜访,与两人交游,十分友好。平原君知道后,对夫人说:“原来我听说夫人弟弟公子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公子竟胡乱地跟那些赌博的、卖水的交游,公子是个做事糊涂的人啊!”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拜谢了姐姐,准备离开,说:“我开始听说平原君贤明,所以有负魏王而救赵国,以满足平原君的心愿。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不过是图虚名,装门面的举动罢了,不是想真正求得士人。无忌在大梁时,常听说这两人很贤明,到了赵国,还唯恐不能见到。我无忌现在同他们交游,尚且害怕他们不愿意呢。现在,平原君竟以此为羞,可见,平原君不值得交往。”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夫人把这些话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便免冠谢罪,坚决留住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知道了,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投奔公子,天下的士人也归向公子,公子使得平原君的门客倒向一方。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魏。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日夜出兵往东攻打魏国。魏王十分担心,派使者到赵国请公子。公子担心魏王恼怒他,便告诫他的门人说:“谁敢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斩首。”宾客都背弃魏国来到赵国,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去。可是,毛公、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忧虑,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毁了先王的宗庙,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话未说完,公子马上改变了神色,连忙告诉管理车马的人安排车驾,赶回魏国。魏王见到公子,彼此流泪哭泣,并且把上将军的印授给公子,于是公子为将,统率五国的军队,在西河之外大破秦军,秦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