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有顷即真。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中复暂起,署兖州中正,寻又称疾。尚书左丞郤诜与舒书曰:“公久疾小差,视事是也,唯上所念。何竟起讫还卧,曲身回法,甚失具瞻之望。公少立巍巍,一旦弃之,可不惜哉!”舒称疾如初。后以灾异逊位,帝不听。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
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选自《晋书·列传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振其匮乏振: 救济
B.多出众议之表表: 外,与“里”相对
C.以舒领司徒领: 带领,率领
D.每称疾逊位逊: 让,退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作《师说》以贻之
B.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在州三年,以简惠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D.后因正旦朝罢还第,表送章绶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时,魏舒马上站出来表明自己就是当郎官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度自信。
B.魏舒在后将军钟毓与下属的射箭比赛中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能对自己没有识才而感到抱歉也表现了钟毓的磊落胸怀。
C.魏舒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受文帝器重,认为他就像衣服的衣领和袖口一样堂堂正正,可做众人的表率。
D.魏舒仪表堂堂,大智若愚,为人正直。虽建立了巍巍大业,但是也并不因此窃取高位,几经辗转辞去官职。
小题4:文言文翻译断句。(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3分)
②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2分)
③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3分)
(2)用斜线“/”给下列划“    ”线的文字断句。(2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①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②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
(1)①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以此获得高名。(3分)
②平素没有清雅言谈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他。(2分)
③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3分)
(2)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2分)


小题1:领:兼任官职
小题1:之:代词, “他”。B.其:前,代词;后,指示代词,“其中的”。 C.以:前:介词,“因,由于”;后:介词,“在”。D.因:前,介词,“趁着”;后,介词,“凭借,用”。
小题1:魏舒说的应该是自己是那不称职的。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渔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乂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当帮你经营生计。”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
四十多岁的时候,计掾访察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以此获得高名。魏舒说:“如果赴试而考不中,那责任在我,怎能虚假地以不赴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因而对答策问并考中,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没有任郎官的才能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素(平时)没有没有清雅言谈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后来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满座惊讶。没有对手。钟毓边慨叹边道歉说:“我不能充分发挥您的才能,就像这射箭,岂只是一件事啊!”转任相国参军,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至于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从容替他们筹画,大多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就好像人的衣领和袖口一样啊。”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因政简惠民著称。入朝任侍中。
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不久正式就任。魏舒有威重德望,傣禄赏赐分给九族亲友,家无余财。陈留人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中间又短时间就职,代理兖州中正,不久又称病。尚书左丞郤诜给魏舒写信说:“公久病稍好,治理政务就是了,这正是皇上所关心的。为什么重新就职后又卧病,委曲自身回避法度,很是失去了众人的厚望。公年少时建立了巍巍大业,一旦放弃,难道不可惜吗!”魏舒和起初一样仍旧称病。后来因灾异请求辞官,皇帝不答应。此后趁正月初一朝会完毕回到宅第,上表送还印章绶带。
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