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8分)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8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月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有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③;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日三雨,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扶风:凤翔府的古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
②忭(biàn):快乐。③襦(rú):短衣、短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表示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整修
C.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占:占卜
D.使天而雨珠使:假如
小题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民方以为忧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①以属客而告之②举匏尊以相属
C.①引流种树②引觞满酌
D.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②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3:划横线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至扶风之明年B.今天不遗其民
C.寒者不得以为D.以为休息之所
小题4:对《喜雨亭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亭子命名缘由、建亭经过以及亭子落成恰逢甘雨等,表达了作者关心农事,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本文以“喜”字贯穿全篇。以“喜”字开头,又以“喜”字结尾,前呼后应,结构严谨。
C.文章虽篇幅短小,但笔法多姿。集记叙、抒情、对话、歌咏等多种写作方法于一体,在轻巧的行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D.本文没有点明题旨的议论,写的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小题5:翻译句子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分)
译文: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2分)
译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
(1)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智慧明达行动就没有 过错了。
(2)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小题1:志,记、记载、纪念。
小题1:劝酒。A项前“以为”,把……作为,两个词,后“以为”,认为;C项前“引”疏导,后“引”举、拿;D项前“一”,一样,后“一”作形容词专一。
小题1:A项“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B项“今天”是两个词,现今上天;C项“以为”是“用它做”。
小题1:本文写得较为明朗。
小题1: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8分)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