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慊:满意,满足。③姚安公:作者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不应预世间事预:预测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最终,终于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做法。
B.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是很难了解到实情的。
C.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D.太守听了老僧的意见后,停止了这次暗访行动,并于第二天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以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译文:                                                                        
(2)公之为郡,不减龚、黄,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3分)
译文:                                                                             
(3)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预:干预) 
小题1:D(“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小题1:C(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小题1:(10分)(1)(3分。“且”“引”各1分,句意1分)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暂且到别的屋子去坐一会吧!” (2)(3分。“为”“慊” 各1分,句意1分)您治理本郡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3)(4分。“狱情”“信”“皆非也” 各1分,句意1分)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文言文译文: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在太平府做官时,他遇到疑难案件,于是穿便服亲自去查访。他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老和尚见到他,便向他合掌肃立施礼,随即吩咐徒弟备茶。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暂且到别的屋子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恕斋先生大惊,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您是为某某案子来的。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您去查访。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您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不过,我就希望您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您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又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尚且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去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有偏爱,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和安排。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希望您认真考虑。”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明公恕斋尝为..”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