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D.政尚清静尚:崇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5分)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憨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甚”、“异”各1分,句意3分)(2)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素”、“绝伦”、“屏居”各1分,句意3分)


小题1:(度:考虑)
小题2:(①表现陶季直“早慧”,③表现陶季直的“吏节”,④表现陶季直屈从世俗之见,三句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小题3:(人们悲伤的是陶季直死后家无余财,而不是他的志向)
小题4:略
参考翻译:
陶季直,丹阳秣陵(南京)人。他的祖父陶愍祖,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的广州刺史。他的父亲陶景仁,官至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把四盒银子放在面前,让孙子们各自来选,陶季直当时才四岁,只有他没有去拿。别人问他原因,陶季直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赏给伯父、父亲,不应该考虑孙子,所以我不拿。”陶愍祖对他更加感到惊异。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伤心。起初,他母亲没病时,他受家命出家为僧;母亲去世后,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号啕大哭,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悲伤感动。
等到长大,(陶季直)好学,对于名利淡薄。开始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耶镇西行参军,他都没有赴任,当时人称他为“聘君”。因为父亲去世服丧三年,孝服除后,尚书令刘秉担任丹阳尹,引荐陶季直为丹阳后军主簿,担当领军功曹的职务。出任望蔡县令,很快因病免官。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比一天显赫,想要图谋废掉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跟他商定计策。陶季直认为袁粲、刘秉是儒士,一定会导致颠覆败落,坚决推辞不肯赴任。不久,刘秉等人果然被诛。“
齐朝建立之初,陶季直担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是尚书令,与陶季直关系一直很好,接连让他出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死后,尚书令王俭因为褚渊有极高的善行,想加谥号为“文孝公”,陶季直请示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他这个人恐怕不具有这样的美德,不如加谥号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话。陶季直又请求王俭为褚渊立碑,他自己从始至终地保护着这碑,很有属下的操守,当时的人都赞美他。
他升迁为太尉参军。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他任职期间东莞郡被称为清静安定,回朝后,被任命为散骑侍郎,领军左卫司。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死后,明帝作为相国,铲除异己,陶李直不肯逢迎他,明帝很是忌惮他,就把他调出京城任命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关地区的长官,一向士人很少担当:有人劝季直登门表达谢罪之意,明帝召见了他,便留他,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升迁为建安太守:治理政事崇尚清静无为,百姓感到安警。回朝为中书侍郎,王台府升迁为游击将军,兼任廷尉。
梁建立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常称官当到两千石;他的愿望就全达到了,没有致力于凡俗间的事物,就以病辞官归还故乡。天监初年,在家里被授予太中大夫。高祖说:“梁拥有了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死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
陶季直平常清苦达到极点,又隐居十几年,到死时,家徒四壁,子孙没有用来殡殓他的费用,听说这种情形的人没有不为他的操守感叹悲伤的。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