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见:我。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酬答:。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制定某计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乃设九宾礼于庭。
D.因公以识韩、富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5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5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兑现、实现
小题2:C  C.在(介)。A.把(介)/表并列(连)。B.他的(代)∕大概(副)D.经由、通过/趁。
小题3:C 本文是通过叙述自己与范公生平未识的遗憾来表达对范公的敬仰之情,通过想当范公学生的说法抒发对范公的崇拜之情,通过赞扬范公的功绩,说明范公之诗文是由于他“有德”。C项不妥。受人之托十三年后才完成,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小题4:(1)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是人中之杰。”,(2)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以童年之身进入乡校(读书),有一个从京城来的读书人,把山东人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我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偷地看,就能背诵那词句,(我)问老师,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啊。老师说:“小孩子何必知道他们。”我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人,就不敢问知了;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老师对我的话很感惊奇,于是就把(他们的情况)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是人中之杰。”当时虽然不全明白,却已暗暗记下了。
嘉祐二年,我才中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安葬以后,墓碑之文流传出来,(我)读着它以至流下泪来,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已十五年了,没有见他一面,难道不是命吗!”这一年我应考及第,才被欧阳公引为知已,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都以待国内杰出人才的礼节待我,说:“遗憾的是您没见到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呜呼!公的功德不用通过文章就彰显了,您的文章也不需要序就流传天下了,但是不敢推辞的原因,是因为我敬爱您,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杰我都跟他们游学过,而您我唯独不认识,(我)认为(这)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挂名在您的文章中,而自挂名于您门下读书人的未尾,难道不是我过去的心愿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这一类人,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早就在当平民时定下了的,不是从政后才学习的。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处和短处,计划攻取三秦,如同指着手掌(谈论一般地容易),等到辅佐高帝平定天下,他在汉中所说,没有一样不实现的。诸葛孔明卧于草庐之中,与刘备(共同)制订对付曹操、孙权的计策,规划夺取刘璋(之地),凭借蜀地的资源,来争夺天下,终身不改他的话。这难道是靠别人口传自己听取,再试探着做,就能侥幸成功的吗?
范公在天圣年间,为母居丧时,已有忧念天下达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相(晏殊),天下传诵。到被任用为将领,拔擢为朝廷官员,考察其平生所做的,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