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臣崇厚擅定条约,仁堪与修撰曹鸿勋等合疏劾之。太和门灾,复与鸿勋应诏陈言,极论时政。其请罢颐和园工程,谓:“工费指明不动正款,夫出之筅库①,何非小民膏血?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言尤切直。
  十七年,出为江苏镇江知府。甫下车,丹阳教案②起,由于教堂发见孩尸。仁堪亲验孩尸七十馀具,陈于总督刘坤一曰:“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传教约本无准外国人育婴之条,教士于约外兼办育婴,不遵奏行章程,使地方官得司稽察,祸由自召。请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坤一迂之,卒定犯罪军流有差。时外使屡责保护教堂,仁堪请奏定专律,谓:“条约无若何惩办明文,每出一事,任意要挟。宜明定焚毁教堂,作何赔偿;杀伤教士,作何论抵;以及口角斗殴等事,有定律可遵。人心既平,讹言自息。”英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军火,事觉,领事坐梅生罪仅监禁,仁堪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论之。又洋人忻爱珩遍谒守令,募捐义学,无游历护照。仁堪请关道送领事查办,复议无照私入内地,应按中国律法科罪。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
  郡地多冈垅,旱易成灾,仁堪以设渠塘为急务,不欲扰民,捐廉为倡。驰书乞诸亲旧,商富感而输助,得钱三万缗,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
  十八年秋,丹阳大祲,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全活甚众。又假官钱于民,使勿卖牛,名曰牛赈。
  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镇江士民列政绩,箐请大吏上闻,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诏允宣付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选自《清史稿·列传266》)
  【注释】①筅库:仓库。②丹阳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了丹阳一带的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典贵州……乡试典:主持
B.甫下车甫:刚刚
C.坤一迂之迂:迂腐
D.又假官钱于民假: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请罢颐和园工程吾其还也
B.夫出之筅库夜驰之沛公军
C.陈于总督刘坤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
B.丹阳教案时,王仁堪请求刘坤一能宽恕百姓,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百姓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
C.光绪十八年秋天,丹阳发生大灾,王仁堪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D.王仁堪调任苏州时已积劳成疾,但每天都处理积案,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3分)
  (2)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3分)
  (3)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3分。“执”1分,“以”1分,句子通顺1分)
  (2)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3分。“果”1分,“韪”1分,句子通顺1分)
  (3)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非同一般地有着古代循吏的作风。(4分。“一”1分,“以”1分,“卓然”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1:(迂:意动用法,认为……迂腐)
小题1: 以:介词,把(A、其:代词,他/副词,还是B、之:代词,代钱款/动词,往、到C、于:介词,向/介词,对于)
小题1:“发给百姓抚恤费”错,应是发给死伤教士抚恤费。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王仁堪,字可庄,是福建阈县人,尚书王庆云的孙子。光绪三年以第一甲第一名中进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后任山西学政,先后主持贵州、江南、广东的乡试,进入上书房当值。当甘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太和门发生火灾后,又和曹鸿勋响应皇上的诏书积极陈述自己的看法,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他叉请求罢除颐和园工程,说:“动工的费用指明了不动用正款,可是从仓库拿出的钱款,哪一样不是百姓的膏血?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言辞尤其恳切正直。
  光绪十七年,出京任江苏镇江知府。刚刚到任,丹阳教案就发生了(当地民众放火焚烧了教堂),因为教堂发现了小孩的尸体。王仁堪亲自检验了七十多具小孩的尸体,向,总督刘坤一禀告说:“既然名叫天主教堂,就不应该有小孩的尸骸。既然又是育婴局,不应该没有活的婴儿。朝廷和他们签订的传教条约本来就没有准许他们育婴的条款,现在教士在条约之外兼办育婴的事,不遵循签订实施的章程,使得地方官能够行使检查职责,灾祸是他们自己招来的。请求总督大人能徇私恩宽恕愚民的罪过,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教士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刘坤一认为他很迂腐,最终给犯罪百姓定了充军、流放等不同处罚。当时国外使节多次责令清廷保护教堂,王仁堪上书朝廷请求制定专门法律.说:“条约没有任何惩办明文,每次教堂出事,他们就任意要挟。应该明确规定,焚毁教堂,做什么样的赔偿;杀伤了教士,作什么样的判处抵罪;以及斗嘴斗殴等事,有规定的法律可以遵循。人心平定之后,讹传的流言自然就消失了。”英国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买军火,事情暴露后,领事仅仅判处梅生监禁,王仁堪上书总理衙门争论这件事。另外洋人忻爱珩遍访地方官员,要募捐兴办义学,但他没有到中国游历的护照。王仁堪请求关道将其送交领事馆查办,重新审议没有护照死入内地,应该按中国的法律治罪。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
  镇江地势多山丘,一旦天旱容易成灾,王仁堪认为开设水渠池塘是最紧急的事务,又不愿打扰百姓,就倡导捐助。写信向亲朋好友求助,当地的富户和商人感动捐助,得到捐钱三万缗,开挖池塘二千三百多,沟渠闸坝数以百计。
  光绪十八年秋,丹阳发生大灾,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王仁堪又把官府的钱借给百姓,让他们不要卖牛,名叫牛赈。
  后调任苏州,已经积劳成疾,母天'L在谳局审理积存的案件,声威名望惊动当时。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谈到他都很惋惜。镇江的士人和百姓列上他的政绩.请求总督禀报朝廷,说他“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很突出的有古代循吏的作风。”朝廷下诏同意把他的事迹交给史馆立传,来表彰循良官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