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放鹤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②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B.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①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②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D.①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小题3:对文中“有是哉”的“是”所指代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B.南面之君,好之则亡其国
C.山林遁世之士,犹不能为害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段通过卫懿公爱鹤与刘伶、阮籍好酒的对比,说明好酒无害,爱鹤亡国。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抒写了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小题5: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彭 城 之 山 冈 岭 四 合 隐 然 如 大 环 独 缺 其 西 一 
面 而 山 人 之 亭 适 当 其 缺 春 夏 之 交 草 木 际 天 秋 
冬 雪 月 千 里 一 色 风 雨 晦 明 之 间 俯 仰 百 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②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4分。每错两处扣1分]
(2)①(苏轼)时常带着宾客僚属前去会见云龙山人,在那放鹤亭上饮酒,感到十分快乐。 [3分。“从”1分,“乐”1分,全句大意对分。]
②亲自耕种,自食其力,用剩余的食物来喂饱你们。
[3分。“躬耕而食兮”大意对,1分;“饱汝”大意对,1分;“其余以”1分。]


小题1:B(和,应和。可从上句“鸣鹤在阴”的“鸣”字推出。)
小题1:A(助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B项介词,拿,把/介词,因,凭;C项连词,却/连词,就;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或并列。)
小题1:D(“有是哉?”意思是,真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样的道理”的具体内容是:南面而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高闲逸的飞禽也不能喜爱,否则就会亡国;但隐居山林的人,即使像酒这样能让人迷乱、国家动荡的东西,也不能对他们有损害。据此,作者进一步推出:“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1:C(不是“说明好酒无害,爱鹤亡国”,而是说明“隐居之乐”。)
小题1: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