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入为起居注      入: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诬陷
小题2: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        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 “偕”、介宾后置、句意各1分
(2)“坐”、“谪”、“旋”、句意各1分
(3)“廉”、“遂”、“寻”各1分
小题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共10处,答对9处以上给3分,答对7处以上给2分,答对4处以上给1分)


小题1: 课:考核
小题1: 扣住“直接”
小题1:“治理旧址”不对,是还苏州府治于原基之上。
小题1:略
小题1:略
【译文】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
参考译文:
魏观,湖北蒲圻人。元末隐居在蒲山。明太袓朱元璋南下武昌,聘请他授予他国子监助教之职,升迁了两次之后升为按察司佥事。吴元年,升迁为两淮转动使。入朝又官拜起居注,奉皇命协同吴琳用重金钱财四方寻求元代遗贤。洪武元年,朱元璋建大本堂,让魏观侍奉太子讲说经书以及教授诸王子四书五经。不久,朱元璋又让魏观协同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别游走于天下,寻访元代遗才,魏观等所举荐的人多被提拔任用。洪武三年,转任太常卿,考证修订各种祭祀典章。因很合朱元璋的心意,又被改任为侍读学士,不久又升迁为祭酒。第二年,因犯考订祭祀孔子之礼法没能按时上奏的过失之罪,被贬谪为龙南县县令,不久又被召为礼部主事。洪武五年,朝廷大臣举荐魏观有才,魏观又出任苏州知府。前任知府陈宁严厉刻薄,人称“陈烙铁”。魏观全部改变陈宁的做法,将明晓才华、匡正风俗作为治理的关键。兴建学校,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和教授贡颍之拟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修订经史;德高望重的周寿谊、杨茂、林文友推行乡饮酒礼。于是,正化之风盛行,考核政绩为天下第一。第二年,提升为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到任,因苏州百姓请求他留任,朝廷最终准他留任苏州。
  当初,张士诚将苏州府旧府治作为自己的宫殿,将府治迁于都水行司。魏观认为都水行司地势低湿狭小,就还迁府治于原址。又疏浚锦帆泾,兴修水利。有人诬陷魏观兴既灭之基。明太袓派御史张度查办这件事,魏观最终被诛杀(腰斩)。不久,朱元璋也后悔,让魏观归葬故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