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留侯论【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称:相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B.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指出成功者往往有高尚圣洁的节操。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老 人 者 以 为 子 房 才 有 余 而 忧 其 度 量 之 不 足 故 深 折 其 少 年 刚 锐 之 气 使 之 忍 小 忿 而 就 大 谋 何 则 非 有 平 生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分)
译文: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夫 老 人 者 /以 为 子 房 才 有 余 而 忧 其 度 量 之 不 足 /故 深 折 其 少 年 刚 锐 之 气/ 使 之 忍 小 忿 而 就 大 谋 /何 则 /非 有 平 生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每对两处得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
(1)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向人低头的(居于别人的下面),这是普通人的刚强罢了。(关键词:“且夫”再说,“下”,居于人下,向人低头,“也”表判断。)
(2)从此看出,他(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谁还能成全他的大业呢?(关键词:“全”成全,“非”除了,译成反问句。)


小题1:(敝,疲乏,困乏)
小题2:(A连词,并且;连词,表因果。B介词,从;介词,向。C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都是代词,他的。)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且文中无“高尚圣洁”之意。)
译文: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张良从圯桥上老人的手里接受了《太公兵法》,此事很奇怪。然而,又怎么能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秦朝隐居的有识之士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人贤士相互间劝诫的道理。世人未加细察,以为他是鬼怪,这就不对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兵书上。当韩国灭亡的时候,秦国正强盛,用刀锯、鼎镬迫害天下的士人,安分守己而无罪被杀的人,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时即使有孟贲、夏育再世,也无所施展。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它锐利的锋芒不能触犯,而当它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但张良却忍不住愤恨之气,凭借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铁椎的一击来达到目的。当时,张良虽然死里逃生,实在是已经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真太危险了!拥有万贯家财的富家子弟,决不肯死在盗贼的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死在盗贼之手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人的杰出才干,他不去规划伊尹、周公那样安邦定国的谋略,却想出了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下策,完全因为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正是桥上那位老人为他深感痛惜的!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重重地刺激他,让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所以说:“这小伙子值得一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着身体,牵了羊去迎接。楚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低声下气地对待我们,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于是就从郑国撤兵。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就投降吴国做吴王的臣妾,三年中丝毫没有懈怠。再说只有报仇的志向,却不能居于别人的下面,这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那位老人,以为张良的才干绰绰有余,就担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挫折他青年人的刚强锐利之气,使他能够忍受住小的愤怒而去完成远大的计划。为什么要这样呢?老人与张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却命令他做仆人、婢妾的事情,而张良却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责怪老人,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易出兵。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占了齐地,想自立为王时,刘邦勃然大怒,并且显露于言辞和脸色。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太史公司马迁曾猜测张良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但实际上张良的身材、相貌就像少妇、少女,同他的志向和气概并不相称,所以我以为这就是张良所以为张良的特别之处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留侯论【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