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B.怒其不己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
C.一日不守,大事去矣其负大舟也无力
D.洧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颖士聪明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小题4:把第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3分)
(2)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 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


小题1:友:以……为友
小题1:向/在
小题1:“为此他痛悔不已”说法有误
小题1:①“于时”“ 其”“ 由”②“ 负”“ 其”“ 陷”。 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译文:
萧颖士字茂挺, 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颖士四岁能写文章, 十岁补为太学生。看书过目成诵, 精通百家谱系与文字之学。开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对策考试第一。其父萧旻, 做莒县丞时获罪,颖士向府佐张惟一投诉, 张惟一说:“ 萧旻有好儿子, 我因萧旻的事受责也不遗憾。”
天宝初年, 颖士任秘书正字。此时,裴耀卿、席豫、张均、宋遥、韦述等都是前辈, 器重萧颖士的才干, 以平等之礼相待, 从此萧颖士便名扬天下。宰相李林甫想见他, 颖士正为父亲服丧, 不去。李林甫曾到朋友家邀颖士见面, 颖士前往, 哭于门内等待李林甫, 李林甫不得已, 前往萧家吊丧后就走。怒怨颍士对自己不谦恭, 调他任广陵参军事, 颍士烦躁不能忍受, 做《伐樱桃树赋》以讽刺李林甫。史官韦述推荐萧颖士代替自己, 朝廷召他到史馆等候诏令, 颖士乘传车到京城。此时李林甫正专权, 作威作福, 颍士不肯屈从, 更加被忌恨, 不久就免官。李林甫死, 又调任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恃宠放肆, 颖士暗地里对柳并说“: 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接着安禄山叛乱, 颖士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 就防御计策进言, 郭纳忽视不用, 颖士叹息说:“ 高官们以儿戏态度抵御强寇, 真难办啊!”节度使源洧征召他为掌书记,贼军的一支部队进攻南阳, 源洧害怕了,想退守江陵,颍士进言说“: 官兵守潼关, 钱粮需用很急, 必待江、淮转运粮饷才够用, 而粮道经由汉江、沔水, 那么襄阳就是当今天下的咽喉要地, 一旦失守, 就会丧失天下。而且您现拥有州郡数十、人口百万, 练兵铲除贼寇, 是保卫社稷的大功啊。”源洧就按兵不出。适逢安禄山死, 贼兵退去。
颖士喜欢称道别人的优点, 以推荐引进后辈为己任, 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 由于萧颖士的奖掖品评, 都成为知名之士。天下推崇他能识别人才称之为萧功曹。曾以兄礼待元德秀, 而以殷寅、颜真卿为友。曾与李华、陆据游洛阳龙门, 读路旁碑文, 萧颖士一看便能背诵, 李华需读两遍, 陆据要读三遍才能完全记住。听说此事的人认为据此可以分出三人才学的高下。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