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9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文言文阅读(1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氾南             军:驻军
B.若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C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越国以远                      鄙:边邑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急求子朝济夕设版焉
B.臣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
C.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吾还也。
D.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取之?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以其无礼于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夫晋,何厌之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4:翻译:(1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6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2)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和通假字。D项,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点评:针对此类考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判断是否发生了词类活用或通假现象,如果没有,那么再去探究是否一词多义。这就要根据语境以及上下句的关系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表顺承;B项,之:结构助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连用,可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其:指示代词,那/用在句中,表商量语气;D项,焉:疑问代词,什么/兼词,相当于“于何”,从哪里。
点评: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和语气等结合语境来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A项,两个句子分别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都是倒装句;B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式;C项,前一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后一个是被动句式;D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式。
点评:考查文言句式,句式的考查一般分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判断句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根据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同时也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涉及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1)中注意“为”译为“给”,“济”是“渡过(黄河)”,“版”是“防御工事”。(2)中注意“东”“西”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西面”,“肆”译为“扩张”,“封”是动词作名词,“疆界”。
点评:翻译文言文的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文言现象了然于胸,就能做到比较准确地翻译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文言文阅读(19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