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 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蹶:受挫折,折损。②“白”:指削去树皮露出白木。③“筹策”:谋划,此处指谋划的军事行动。
小题1:下列加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隐勿见:通“现”,出现
B.百里而利者蹶上将趣:趋向,追逐
C.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之烛:照亮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及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B.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去国怀乡
C.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①夹道而伏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3:下列对“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位齐国的使者到魏都大梁,觉得孙膑不同凡响,就偷偷用车把他载回齐国,像善待门客那样礼待他。
B.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C.最后一段,作者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军事智慧和胆识过人,却没能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给予深切同情。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兵法为后世传诵。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译文:                                                             
⑵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⑴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疾”、状语后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⑵庞涓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仅和他的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轻锐”、“倍日” 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期:约定。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题中的“趣”“见”从语境推断均为通假。另外,“烛”从语境推断,应为词类活用。
小题2:
试题分析:A ①认为②以…作为;C ①代词,代指庞涓军②代词,代指自己;D 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起考查,既考查了实词的一词多义,也考查了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另外,虚词还考查了虚词的固定结构,这也是一个创新。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可见是田忌礼待孙膑,而非齐使。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本题即故意混淆人物。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⑴贤于己:比自己贤能。介宾短语后置。疾:忌恨。⑵轻锐:轻装精锐(的骑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倍日:日夜兼程,意译。
点评:本题考查的点很丰富,特别是有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并不常见,如“倍日”,还考到了倒装句,词类活用等。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能结合上下文准确翻译句子。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