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②。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②莒:齐邑,今山东省莒县一带。即墨:齐邑,今山东省度县东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卑身厚币:礼物
B.屈而事之指:心意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捐:捐献
D.燕王死问生吊:慰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卑身厚币,招贤者②作《师说》贻之
B.①人趋己趋,则己者至②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C.①死马买五百金,况生马乎②不出,火
D.①于是昭王隗筑宫而师之②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小题3:下列句子表达的都是郭隗进谏艺术和进谏直接结果的一项是(   )(2分)
A.①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②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B.①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C.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D.①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②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燕王即位时,燕国已残破不堪,他决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复兴国家,向侵略者报仇。
B.燕王复兴国家的大业是从尊重人才、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开始的。
C.郭隗认为,要报仇雪恨,只有广招贤才。
D.燕王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报仇雪恨的愿望,完全是他尊重人才的结果。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3分)
译文: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3分)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然而得到贤能的人才和我共同管理国家,来洗雪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
(2)现在大王如果想要招致贤能的人,先从我开始;我尚且被任用,何况是比我贤能的人呢?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捐:花费,花掉。
点评: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高一时候起就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以:来,用来。若:像,如同:至于。且:尚且;将要。为:替;成为。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小题3:
试题分析:A“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是燕昭王的做法。C“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是古之人君的话。D“齐城之不下者,惟独莒、即墨”是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伐齐后,燕国的战果。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4:
试题分析:除了尊重人才之外,燕王还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知人善任。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共国”共同管理国家;“雪”血洗;“孤之愿也”判断句式。(2)“诚”表假设,如果;“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乎”介词结构后置。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找准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确保得分点准确无误,对于疑难字词要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然后翻译时尽量直译,保持句意通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