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目遇而成色
B.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何其然也
C.寡人不兴师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不鉴之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3分)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①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3分,“奚”1分,“句子大意”2分。)
②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3分,“苟”1分,“句子大意”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皆为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中的词,符合考纲要求。而且这四个实词在课文里、成语里都能找到原型,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另外,本题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与平时的“选出正确的一项”不同,考生不能先入为主。
小题2:
试题分析:“却”,表转折。A项,“之”:结构助词,取独标志,用在主谓之间/ 代词,它。B项,“为”:动词,做,成为/介词,替,帮。D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在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连词、助词、介词、动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与平时所考的筛选信息题有所不同,每个选项中的内容与题干中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还要看清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或谓”上设了陷阱。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奚:哪里、怎么。(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贪:偏爱。与:动词,送给。(2)苟:如果。(苟以天下之大)与:动词,给。绝齐:与齐国断交。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重点考查反问句。反问句是文言考试中常考的句式,但本题的第一个句子比较难,考生必须理解“与之商於之地”才能理解这个判断句。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