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渔父》一文,回答小题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物)与?何故至于斯?”-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渔父》一文,回答小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物)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吃)其糟而啜其醨(lí薄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赶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i)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加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不其泥而扬其波?淈:浑浊,使动用法,即弄浑浊
B.是以放见:看见
C.鼓而去枻:船板
D.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帽带
小题2: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
C.“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D.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
小题3: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干什么事都应从实际出发。
B.干什么事都不能呆板。
C.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在讲“与世推移”的世俗道理。
D.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阐明处事要灵活的道理。
小题4: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是为了说明:               
                                                                        
小题5:对于文中“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渔父的看法是:                                                                    
小题6:文言翻译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小题5: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1)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2)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试题分析:
小题1:见:表被动。
小题2:三个词的成分一样,都是定语,“察察”“汶汶”是定语后置。
小题3:针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提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观点,进而用“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形象的解说,并反驳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
小题4:原文: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前后有因果关系。
小题5:渔父看到屈原形容枯槁后,对他要象圣人一样“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因此,他认为屈原的现状是与圣人的做法相反的,即“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6: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凝滞:拘泥。于:表被动。与世推移: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②何故:为什么。高举: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自令: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语气助词,呢。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历来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对当代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二、题目设置较好,考查全面,简答题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三、翻译题中的第二个句子选得很好,句子短小,但文言现象相当丰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渔父》一文,回答小题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