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①。河滨之渔者争坻②。,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③。,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别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日:“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甽 (quǎn) 亩正:意思是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的水沟;②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窳(yǚ):粗劣不结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山之农者侵畔畔:田地的边界
B.楚人有鬻楯与矛者鬻:卖
C.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已:消除
D.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说:说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期年而器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其人弗能应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乃躬亲,不亦无术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马乃褥过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组是(  )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⑥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
C.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2分)
(2)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4分)
(3)令朝至暮变,薯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1)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 (“然则”,“圣”各1分)
(2)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贤”、“明察”、“德”“化”各1分)
(3)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夫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令”“毕”“奚”“期年”各1分)


小题1:说:劝说。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D即为通假字。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答案D 可以借助语法分析进行判断,给的解释是“说法”,后面是“尧”, 名词后面跟名词,不是并列的关系,显然搭配不当,要考虑前面的词语的词性,“说”当通假字时有“劝说”的意思,代入原文正好通顺。文言实词还可借助其他方法,比如答案A,中的“畔”可以用“形旁辨义法”判定,“畔”从“田”,给出的解释是“田地的边界”从字的构成上讲得通,应该是正确的。如“已”,可结合书中例句记忆,《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的意思,此处“消除”和“停止”相近,可以断定是正确的选项。
小题2:
试题分析: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代词,那/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D表轻微的转折,“却”或“竟然”/副词,才。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比如本题中的“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乃”要区分是作副词、连词、还是代词;“而”要区分是顺接、并列还是转折;“之”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观点,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①是引用的儒家的观点,②③是作者分析儒家观点的矛盾之处,为自己立论做基础,都不能说是“反对”儒家的“观点”。排除这三点可得到答案D。
小题4:
试题分析:A“尧”应为“舜”。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此题的原文“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去东夷的应是“尧”,人物错误。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然则——既然这样,圣尧——把尧看作圣人(意动用法),“之——主谓取独不翻译。(2)贤舜——认为舜很贤(意动用法),去——排除,明察——清楚地了解一切,德化——德行、教化。(3)令——命,毕——完毕、结束(全部改变情况),奚——为什么。
【参考译文】
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陆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陆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德,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夫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历山之农者侵..”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