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 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为丞相掾属辟: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纠正
C.不冀州之卒当: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近察远然本初
B.亦欲博采必尽众也皆传
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此重得
D.孙权负险于吴归修德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 国富民安矣
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3分)
②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4分)
(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①圣人不会因为(自己)聪明而轻视普通人,王者不会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摒弃(那个人的)观点(或:不理会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②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注意啊。
(2)对于太祖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的态度是反对的。(1分)
事例一:刘廙以韦弦自比,(1分)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1分)
事例二:刘廙举出乐毅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攻下小小的即墨城的事例,(1分)用古代的事实提醒太祖要“自为计”。(1分)
事例三:刘廙分析了过去的袁绍与现在孙权、刘备的不同,(1分)通过形势对比警醒太祖。(1分)
事例四:刘廙举出周文王伐崇的事例(1分),含蓄地引导太祖向周文王学习先修德,然后再使敌人归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如C“不当冀州之卒”可以在对原文大意的理解之上,理解词句意思,再分析“当”。 “不当冀州之卒”可以理解为“ 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当:比得上,相抵,相当。故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在,介词。 A.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通“已”,已经,副词。C.第一个“也”表陈述,助词;第二个“也”表判断,助词;D.第一个“而”用在名词前,表转折,连词;第二个“而”用在两个动词间,表顺承,连词。B两个“于”都用于名词前,作介词,在。故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关键词的意思。题中的关键词“事”、“修”分别是办事、整治的意思;A“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中,“广农桑”是推广农业的意思,而“事”是办事的意思,故断句错误;同样道理,“修”应该同“之旬年”为一句。B和C项,根据断句对称原则可知,应该这样断句,“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故答案为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A“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作者以此自比,希望自己的上疏能对太祖起到提醒、警示作用。故答案选A。
小题5:
试题分析:(1)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①“轻”翻译为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废”翻译为摒弃,废弃。关键字②“乏”翻译为缺乏, “察”翻译为注意。(2)此题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意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揣摩分析,从文中“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一句可以判断,刘廙的态度是反对的。而对于刘廙“善于说理”的事例,可以通过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归纳内容。如“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 刘廙以韦弦自比,希望太祖能接受自己的意见。
附:参考译文:
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归顺了太祖。太祖征召他担任了丞相属官。
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拥有智慧而轻视平凡的人,称王的人不因为某个人而摒弃(他的)观点。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会失败。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了弱小了而过去聪明又勇武。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的起义而国家就毁掉了。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引起注意啊。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因应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因应形势是不可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而您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安定了。”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
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在后世流传。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