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三国论苏辙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国论 苏 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处不超过6处)。(3分)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难 及 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聪明的人如果遇到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2)刘备只是谋略缺乏并且勇猛不足,所以有比不上两人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用自己的不足去取得胜利,那就够糊涂的了。 小题5: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难 及 也 |
小题1: 试题分析:逆:迎战,抗击。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此题选项A既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翻译为“发泄其本身的怒气,向西反( )刘邦,其势就像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了一般”,把“违背”代入显然不通顺,应为“迎击”“攻打”。 小题2: 试题分析:C 连词,那么、就;A 介词,用/介词,按着;B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 介词,表被动/介词,在。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比如本题中的“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之”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则”要区分是副词还是连词或名词;“于”要区分不同的翻译方式。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D “刘邦”应为“刘备”,人物混淆。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 智——聪明,(词类活用)用——依靠。(2)唯——只是,短——缺乏,故——所以,不若——比不上,因——用,凭借,惑——糊涂。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也”“者”后面断开,“婴”“为者”“行者”人称变化断开。 【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事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你怎么能赶上我呢。” 【参考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胆怯而只有一人勇猛,那么这位勇猛的人将获胜;如果天下的人都糊涂而只有一人拥有智慧,那么这位智者将获胜。但当勇猛的人碰到同样勇猛的人,那勇猛就不能依靠了;同样,聪明的人碰到同样聪明的人,那么光是智慧也不足以依靠。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不能够平定天下的,所以天下之难才会蜂拥而起且难以平定。 我曾经听说过:古代那些英雄的君主,在遇到那些有智慧和勇气之人时,总是用他们看似不智慧不勇猛的方法去战胜对方,后来真正的勇气和智慧才能体现出来。可悲啊!世间的英雄,他们处在世上,也有幸运和不幸的区别呀! 汉高祖、唐太宗是凭他们超过世上其他人的智勇而得天下;而曹操、刘备、孙权则是智勇相当的人相遇,从而失去了得到整个天下的机会。用智谋对付智谋,用勇力来攻击勇力,这就好比两只老虎相互争斗,爪牙、气力相当,谁也赢不了谁,他们的势力足以相互骚扰对方,却不能把对方一举消灭。在这个时候,可惜没有人以汉高祖那样的办法来制服对方。 当年项羽凭着百战百胜的威信,成为诸侯的盟主,叱咤风云,发泄其本身的怒气,向西反攻刘邦,其势就像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了一般,天下的人都以为汉即将灭亡了。然而刘邦凭借着不是十分智慧和十分勇敢的本领,挡住了项羽的进攻,使项羽徘徊而不能前进。项羽的愚鲁迟钝足以被天下人嘲笑。刘邦最后能够击败项羽而后等待项羽自杀,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个人的勇敢和力量,如果不停地使用,就必然有耗竭之时。其智谋用久了而未成功,必然有所疲惫而不能成功。对方以长处制我一时,我只要将他挡住,使他达不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徘徊不能,走又走不掉,那么项羽已经必败无疑了。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人人都知道其才能可取的一面,不知道不可取的一面。世上人说,孙权比不上曹操,而刘备比不上孙权,刘备缺少智慧且勇气不足,所以有比不上两人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知自己的不足还要去求胜,那也就够糊涂的了。刘备的才能近似刘邦,却不知刘邦所用的方法。当年刘邦的才能表现在三方面:先占据有利地势,以体现出取天下的趋势;招揽韩信、彭越等出奇制胜的将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果锐刚猛之气却不用,以深折项羽猖狂之势。这三方面,三国君主的才智都比不上。只有刘备接近却未能达到,却还有洋洋自得之心,若比作一个锥子,则太迟钝而不够锋利,若比作一个圆锤又太过锋利了而不能用来打击。这两种方法在实战中,还没有肯定用哪一种,所以总是想有所为却不成功,想做的又总是达不到目的。弃天下入巴蜀,不是好地方;用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却处于纷乱的争战之中,自身又不是将领,不能忍住一时愤恨之心,亲自率兵去打别人,是气度还不够。悲哀啊!当他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狼狈地跑到荆州,百折不挠,不能说不像高祖的风范,但最终不知自己能干些什么。自古以来的英雄,只有汉高祖是没人比得上吧。
上一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安颉,辩慧多策略。太宗初,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奸慝,无所回避。太宗特亲宠之。宜城王奚斤,自长安追击赫连昌,至于安定,颉为监军-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