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钱塘六井记苏轼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山凿井 负:靠近
B.问民之所病:疾病
C.常不应 率:大抵
D.并河而 东:向东流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 
(2)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六井全部修治好,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要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⑵因为与水有关的隐患不常有,而忽视了水是人们的急需之物,这是天下的通病,难道只是对待水这样吗?


小题1:
试题分析:病,担忧。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此题选项A既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结构分析法”辨析,“所病”为“所”字结构,“所”字后为动词,解释为“疾病”,为名词,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本题的题干表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组,①是开凿,而非修治;③⑥是说修治后带的好处。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对应的原文“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选项“开凿终于刺史白乐天”错,白乐天做是修浚工作,而非开凿工作,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毕——全部,适——正好赶上,竭——干涸,饷——赠送。(2)以——因为,其——与水有关的隐患,患——病,独——只是。
【参考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从远处流来,在此形成了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后来发展成为种植桑麻的地方,经过很长时间,这里就又发展成为了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区的平陆,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依山凿井,才有了泉水(可以饮用),可是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之后,刺史白居易治理西湖,疏通水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西湖及六井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井,向北而偏西 ,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井,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河对面向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出了涌金门,顺湖向北,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这是南井、相国井、方井的水源。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井、小方井,都是暗渠从湖底流过,无需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问及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整治,老百姓都没有水饮用了。南井沟处低洼可是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常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很好,我在这,还可以让老百姓求水求不到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仲文、子圭又带领他们的子弟如正、思坦来帮助,为官府出力的共有二十多人。于是,挖沟,换了井壁,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相国井水就全满了 ,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千艘粮船竞相运载,转眼间就运载了很多粮食。因为方井接近于污浊恶臭的地方,因而将它稍向西迁移,没有超过五步远,而找到了它的原来的地方。当地父老惊奇地说:“这就是以前的方井。由李甲迁到这里的,有六十年了。”
疏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池内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闸门)设在石围栏里,并排放置五根竹管引出池水,汇入河水流向东边,横跨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入南井。水从高处流下,所以南井常常水满。一共建造四个水闸,都砌了墙做了门上锁来保护它。第二年春天,六井修葺完毕,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可以用水饮牛马,供给人们洗澡。当时,打水的人都诵佛来为陈述古祝祷。
我认为水是百姓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因为不常有,而忽视了它的必不可缺,这是天下通病,(这样的事)哪里只是水呢?所以我把这事详细记载以告诉后人,使那些虽然时间久远而废弃的东西依然有可考价值。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钱塘六井记苏轼潮水避..”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