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奇零草》自序张煌言①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奇零草》自序
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词,求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③。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岁以上。③义熙:晋安帝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笔墨之不幸也诚:实在B.而丙戌所作矣亡:逃亡
C.年来叹天步之未夷:太平D.求于后世哉知:了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尚得余闲吟咏性情  州司临门,急星火B.又忆可忆者,载诸楮端 实迷途未远
C.思借声诗代年谱   处涸辙犹欢D.岂欲以有韵词    悦亲戚情话
小题3: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张煌言“好为诗歌”的一组是(3分)
① 然犹时时窃为之                     ② 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③ 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                 ④ 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⑤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         ⑥ 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十七年中写诗编集遇到多次厄运,接连不断的“亡诗”记录,是诗的不幸,也是诗人的不幸,国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忆”只得了所有诗作的一部分,但他依然要编成诗集,这是因为作者青少年时期酷爱写诗,但诗稿很多都在战火中散失了。
C.作者笔下的杜甫、陶潜等历史人物,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他们的志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动。
D.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还因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4分)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3分)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4分)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在入蜀途中颠沛流离,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或“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当”、“废”、“风骚”、“名”,各1分)(2)(3分)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生。(“无以”1分,“终余年”1分,句子通顺1分。)(3)(3分)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宾语前置1分,“既”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亡:丢失。回到语境中“丙戌所作”“丁亥所作”“戊子、己丑所作”中的“作”字应是“创作”的意思,因此“亡”应为“丢失”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A介词、在;介词、比 B代词、那些;助词、无义 C介词、用;连词、不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回到语境中,④句前面是“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因此与“好为诗歌”无关,据④可排除AD;⑥句“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是对文稿多次丢失的感叹,也也“好为诗歌”无关,至此可确定答案为B。
小题4:
试题分析:是想借声诗以代年谱,以诗集的完成作为自己生平的总结。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一定要沉得住气,整体理解文意,就会判断出对作者编辑诗辑原因的理解是错误的。
小题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当”解释为“遭逢”,“废”解释为“荒废”,“风骚”理解为“诗”,“名”解释为“称为”;第二句中“无以”是固定结构,解释为“没有办法”,“终”解释为“度过”;第三句中“以何”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既”解释为“既然”。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我从十五六岁起,就爱好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一再劝戒,只得搁笔不再做诗,但有时还悄悄写上几首。中举之后,与各方名流广泛结交,诗文赠答,日积月累,诗稿盈箱。适逢国家多难,我在江东首倡抗清大业,以往诗稿,丧失殆尽。从此,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起草诏告于庙堂之上,空暇之际,仍不忘吟咏性情,付之笔墨。清兵渡江之后,长短诗篇,一概在战乱中丧失,实在是诗篇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浮海南下,算起来,已经历了十七个春秋。这期间,忧国思家,感时伤乱,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率军北伐时,壮怀激烈,长歌抒怀,避虏南行间,孤寂凄凉,短诗寄情。每当风雨飘摇之际,身处惊涛骇浪之巅,更加触发孤臣对大明君主的依恋,拨动游子思念亲人的心弦。这些诗篇哪里是亡国的绝望之音,分明表达了忠臣回天无术的哀叹之心!
丁亥年春,随着倾覆的战船,丙戌年写的诗歌也沉入长江。戊子秋日,驻军平冈山,又散失了丁亥年的诗稿。庚寅夏天,率兵再次入海,戊子、己丑两年之诗又遭厄运。到了辛卯年,舟山失守,书箱中残存诗稿无一幸免。为什么我写的诗歌,竟然不幸到如此地步!
此后,搜寻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可是,丙申岁,舟山二度失陷,散失了三分之一,戊戌年,战舰在羊山倾覆,再散失十分之七,我这才相信,诗文翰墨也有在劫难逃的厄运呀。
近年以来,慨叹国运艰难不安定,等待天下太平遥遥无期,我想凭借诗篇代替年谱,于是,要回平日亲朋好友收录和宾客随从抄记的诗歌,一一加以编次。而且我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来的旧作,重新誊清,共得若干首。在我的全部诗歌中,这只能算很小一部分。
嗟呼!在国破家亡之际,我谬掌兵权,既然不能讨灭贼子以雪国仇,又怎敢凭借声诗来传名后世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入蜀途中,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陶潜生于晋亡之际,辞官归隐,写诗必以晋安帝年号“义熙”记年。他们的志向令人同情,他们的情操发人深省。那么,这本诗集为何取名《奇零草》?一来诗篇散落,已非全貌,犹如古兵书《握奇经》至宋复出,而非足本,二来表明集中所收,均系作于行伍之间。南明桂王永历十六年,岁次壬寅,端阳节后五日,张煌言自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