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于秦。楚王闻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秦。秦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西于秦购:通“媾”,讲和
B.韩必王也德:感激
C.乃四境之内警:警告
D.楚不大也病:担忧.担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王闻大恐秦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秦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
C.警四境之内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秦大怒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    )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小题5:断句和翻译(共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选自《报任安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分)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2)①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获得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②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兴师言救韩”大意可知,警:警戒。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代词,代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介词,和/在; D.通过/因而。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属于公仲的军事思想。⑤是使者出使韩国的外交言辞。⑥是陈述性语言,不属于陈轸的军事思想。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假称联合”。所以选B。
小题5:
试题分析:(1)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咎:责怪。“悔其随之”的“其”:这里指自己。极:尽情享受。因:趁机。属:辈,群。 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宣惠王五年(328),张仪任秦国宰相。宣惠王十六年,秦军在脩鱼打败韩军,在浊泽俘虏了韩国将领宧和申差。韩国着急了,公仲对韩王说:“盟国是不可靠的。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为公仲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楚王听说后非常惊恐,召见陈轸把情况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并且还准备好了盔甲武器,秦韩合兵攻伐楚国,这是秦国祈祷祭祀梦寐以求的,如今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要受到侵伐。大王听我的意见,先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多给他配备车辆,带上厚礼,让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他们。即使韩王不听我们的意见,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列队前来攻楚,这样秦韩就不和了,即使军队到了,也不会成为楚国的大患。如果韩国听从我们的意见,停止向秦求和,秦国必定大怒,因而对韩国的怨恨加深;韩国到南方结交楚国,必定慢待秦国,慢待秦国,应酬秦国时必定不很尊重:这就是利用秦韩军队之间的矛盾来免除楚国的祸患。”楚王说:“很好!”于是在全国加强警戒,发兵声言去救援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然后派出使臣,给他配备很多车辆,让他带着厚礼到韩国。楚使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把军队全派出来了。希望贵国能随心所欲地同秦国作战,敝国君将让楚军为韩国死战。”韩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就停止了公仲到秦国议和的行动。公仲说:“不能这样,以实力侵犯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名来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想依靠楚国的虚名,而轻易和强敌秦国绝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大加嘲笑。况且楚韩并非兄弟之国,又不是早有盟约共谋伐秦的。我们已有了联秦攻楚的迹象,楚国才声言发兵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况且大王已经派人把我们的打算通报秦国了,现在又决定不去,这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秦,而听信楚国的谋臣,恐怕大王必定要后悔的。”韩王不听劝告,终于和秦国断交。秦国因而大怒,增加兵力进攻韩国,两国大战,而楚国救兵一直没到韩国来。十九年,秦军大败韩军于岸门。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去作人质来向秦国求和。宣惠五二十一年,韩国同秦国一起攻楚,打败了楚将屈丐,在丹阳斩杀了八楚军。这一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这就是襄王。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