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善轸者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②齐闻犀首
C.①愿渴行王②此所谓战胜朝廷
D.①吾事来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小题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 ②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B:“他”;“到”C:“到”;“在”D:“因为”“替”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①写二人之间的矛盾,②写张仪的诬告,⑤是楚王的做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回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做出判断。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通常涉及若干文言现象,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及特殊句式,了解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文言现象。本题得分点分析:(1)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2)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的不同意义。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去。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