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
小题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得了病,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多巧诈,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地方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渡过长江,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得到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请求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作宝贝,希望相国赏脸收下它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因此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看作宝物的东西(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取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浅陋无知的人面前,浅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智慧越精深,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一个人的智慧越低下,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A.“为我死,王则封汝”,前后句的关系为承接而非假设,据此推断此项错误,句中的“则”应是“就”的意思。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中的“知”为通假字,通“智”,是“智慧”意,联系后句“俗”和“不足与举”可以看出,“知”含贬义,解释为“巧诈”是恰当的。C.“见一丈人,刺小船”中的“刺”后跟宾语“小船”,推断其意思为动词“划”或“用篙撑”,正确。D.“抟”是动词,带上宾语“黍”,活用为形容词,解释为“捏成团”,正确。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是说古代的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未谈“不受”,与题干不符。②句中“子辞”扣着题干“不受”,合乎要求。③句为丈人的话,表明不接受伍员的宝剑,符合要求。④句是言天地无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与题干不符。⑤句言子罕不受玉,合乎要求。⑥句为作者的评论,与题干不相符。
试题分析:
小题3: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表述不当。文中没有“生活实例”,也没有从反面论证。本文主要以孙叔敖、伍员、子罕等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论证“所宝者异”的道理。最后一段为作者的假设,不是生活实例。
试题分析:
小题4: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①“以”是介词,把;“所以”是古今异义词,……的地方,……的原因;“异乎俗”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乎”是介词,与,和。②“闻”是词类活用,使……知道;“见”表被动;“其……乎”是固定结构,难道……吗;“惟”是副词,只是;“丈人”是古今异义词,老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13·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