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本分B.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劫:劫持D.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闾里传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指扣门扉
D.终身行斯言乎自视也,亦若此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取呢!
(2)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两“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试题分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2)句中“若人”,这样的人。“损”,损害,伤害。“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再贫穷再低贱也可接近;没品行的人,即使再富有与尊贵,都不可接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亳超过常理违反本分,放纵自己的言行。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讲究忠孝仁义,对家庭和睦,在乡里对人和气,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一定没有祸患。品行不好的人,诡诈奸佞残忍嫉妒,充拆在心中,心和眼所到达的,都违背了常理,贪图便宜之心狠强,如果得势就胁迫别人,虽然有计谋,但是遗留下来的孽根还是毒害别人,必然难以终老。一般人有了品行,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保全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名声传颂乡里;卿相没有品行,使国破家亡,留下不好名声被后世耻笑。所以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或许有一些优点,别人拒绝接纳我,怎么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害怕别人拒绝与我交往,不如用拒绝别人的方法拒绝自己,这样就差不多了。胡乱议论别人,就近乎小人了;能够检点自己,就不失为君子。能够终身实践这些话吗?我年轻的时候愚昧,只有按照父亲行事的方法去做,小心翼翼地恐怕违背了他,玷辱了父母,希望一定要在道义上有所进益,希望成为君子的追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告诫自己。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