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②然臣谓小人无朋-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者名节。以之修身,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有
B.所者名节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退:黜退
D.可以矣鉴:借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                     同道而相益
A.B.
或投黄河天下治矣
人君者唐遂亡矣
C.D.
三千人一大朋                   舜亦不疑皆用之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小题5: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小题6: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答案示例: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还引用古代典籍的话证明自己的论点。
小题6:略


小题1:
试题分析:“惟”有只是、只有、只之意,在这里最准确的应是“只是”,因为上文说“朋党之说,自古以来就有之”只是希望君王能辨别出君子和小人,做这种题型可用代入法试试,选取最通顺的。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都为代词,但是意义不一样,前者代事,后这代人,B都是连词,译为“那么”,C分别是作为\成为,D都是连词,分别表顺承\递进。
小题3:
试题分析:D上文说称赞舜为聪明之君,因为他能辨别君子与小人,“以”后面省略的是人不是事 ,所以应省略的是代人的“其”而不是代事的“此”。A中上文说的是“小人”用“其”代替可以,B上文说的是原因,本句总结,所以用“故”代替可以,C前文讲的是昭宗做的事,并且也是他说的,正确。
小题4:
试题分析:原文中说关于朋党的议论自古就有,而不是说的现象,并且“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无根据,所以A错。
小题5:
试题分析:第三段讲的是尧舜任用君子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昭宗任用小人亡国,通过正反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同时还引用《尚书》里面的话来论证。
小题6:
试题分析:结党正确与否关键看看目的是什么,团结起来为公事,为国家是好事,要是营私就不可以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联系一下当今的实际情况。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