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于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乖。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于大夏等:相同
B.行事与成宪交乖:背离
C.修撰康海瑾日过:过问
D.公忍相耶薄:逼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困折价纳民
B.刘大夏愿就部曹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 就榻
D.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盗探
小题3: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3分)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
1)①六七岁的儿童懂什么,却被召为勇士。(“知”1分,“何知”句式1分,句意1分)
②刘瑾恨意稍稍缓解,仍诬陷张敷华为奸党,把他与杨守随等人的名字在朝廷上张榜公布。(“解”、“坐”、“榜”,句意各1分)
(2)①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②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③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C探访《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过故人庄》的题目,《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都是“探望,拜访”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以”在各地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介词,表被动/介词,在;B连词,和;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指示代词,这/代词,作定语,他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含义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此题主要根据语境和对句子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错误。A原文没有说到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这里就是无中生有的错误。
小题5:
试题分析:
(1)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注意①何知(宾语前置)、而②解、坐、榜
(2)根据题意要求,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筛选文章中的信息。注意审题“为政惠民”“两个事例”两个要求。事例引用原文不完整,酌情扣分
【译文】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意到曹部作官,任兵部主事,历任郎中,廉洁稳重不屈不挠,与刘大夏齐名。
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参议,景宁的矿贼起来闹事,多达数千人。张敷华告谕遣散了他们,逮捕了十二个首领。他在浙江做官十几年,历任布政使。弘治初年,改任职于湖广参议。适逢饥荒,张敷华便命令府县大规模修建学校,用佣金资助饥民。后来张敷华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途奔丧,服丧期满后仍任原职,管辖区内的赋税送缴大同,被折价所困扰。张敷华上书请求太原以北可通车的地方仍然交纳大米,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张敷华改抚西后,制定婚娶、丧葬制度,在礼的规范中安置百姓。妖僧占据终南山反叛,朝廷商讨用兵,尚书马文升说:“张敷华都御史能办好这件事。”张敷华果然用计谋捉拿僧人归案。
十二年改任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并兼巡抚淮、扬。高邮湖堤坍塌,他开挖深沟以减小水势,又修筑了宝应堤。百姓依赖而获利。正德元年,召任左都御史。那年冬天,大臣和谏官请求除去刘瑾等人,内阁极力主张。皇帝却犹豫不决,张敷华于是上疏说:“陛下宴饮享乐,放纵游玩,政令与圣旨相矛盾,行事与旧有制度相背离。现在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人接连上疏,一一陈述,陛下却把这件事交给主管部门。英国公懋与臣等联名上书请求,只说‘朕自己处置’。臣私下慨叹困惑,请允许臣略说时政的弊端。比如说四十万的府藏已用完,而仍取用不止。六七岁的儿童懂什么,却被召为勇士。织造已被废除,传奉制度也被革除,时隔不久却又恢复如故。政策法令混乱,弊端滋生蔓延。国家大事,百人争论犹显不足,几人破坏它却绰绰有余,望陛下详察。”奏疏递上,却没有回复。
不久朝廷形势大变,宦官的权势日益扩张。到除夕退朝时,忽然传来圣旨,让张敷华与杨守随一同退休。张敷华当天上路。到达徐州洪,乘坐小船,触石差点淹死。刘瑾仍不解恨,想要以湖广粮仓中粮食受潮霉烂为由,判张敷华贪赃罪。修撰康海拜访刘瑾说:“我们秦地人爱张公如父母,你真的忍心那样逼迫他吗?”刘瑾恨意稍稍缓解,仍诬陷张敷华为奸党,把他与杨守随等人的名字在朝廷上张榜公布。第二年六月,张敷华患病且益危重。他穿戴整齐,祭祀家庙,躺在病榻上而死。
张敷华性格刚强正直。弘治年间,刘大夏曾举荐他,皇帝说:“张敷华的确很好,只不过为人太严峻了。”任部郎奉使时,盗贼偷他的行囊,仅得七金而已。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