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小题1: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B.又不其产业治:治理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辈分
D.与官属言,未尝吏名:称呼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2分)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
小题4:翻译(6分)
(1)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门下、两个无,各一分。)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各一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将各选项代入排除。B项前文是说郑庄廉洁,后文是说俸禄送给别人,可见,他是不置办房产,不能说成“治理”,因为说成治理就是证明他有田产了,和原文矛盾。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在问郑庄“礼贤下士”,可用排除法。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可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译为“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陷罪”是“构成罪责,犯罪”之意,意见不合与乘机诬陷,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以直译为主,逐句翻译,不能遗漏字句。(1)“诫”为“告诫”,“门下”根据下文应译为“看门人”,第一个“无”译为“无论”,第二个“无”译为“不要”。(2)“以”译成“凭借”,“贤”译为“贤良、才华”,“十倍”译为“以十为倍数”,“况”译为“何况”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