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
[注] 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军尉的事。②世:三十年。③齐生:指齐皥,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去:离开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古时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选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所以官员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小题4: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标准,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示例:齐生将未能中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己学术不精,却“不以闵于有司”。(结合文本内容,2分)我认为是他的“妄自菲薄”使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埋没了人才。(观点明确,2分)。正如韩愈从其经历中所挖掘出的“知命不惑”之理,同样,若他能“计身之短长”,怀“我已至之”的信念,为官为政,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大大的益处。若只是自我贬低,纵然有“复古”“无私”之能,也无处可用。这使我想起了李太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现在也有韩寒在《三重门》中“我是上海的一块金子”的“狂言” 。他们都是有才学之人,而且能够正视、欣赏自己的才能,这正是齐生所缺少的。(联系现实,2分;分析到位,2分;语言4分;共1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A项,“去”是“不任用,抛弃”的意思。
试题分析:
小题2:对句中的“非”理解错误,此处的“非”应解释为“不是”,而不能理解为“指责”,联系上下文即可判断。
试题分析:
小题3:文中说到当今风气:“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齐生之兄,……朝之硕臣皆其旧交。”这是因为朝中大臣均是齐生哥哥的老友,为避嫌他们才不举荐齐生。
试题分析:
小题4:首先要明白齐生这种说法的实质,可以说是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说是对不良风气的妥协。其次,对齐生这种说法要有明确的态度(认识),并分析所持态度的理由。根据题目要求,还要联系文本谈认识和看法,再结合实际(举例),所举例子应力求具体。注意延伸题要做到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举例恰当,分析合理,这样才能得到高的分数。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