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上冢宰许公①书(明)何景明中书舍人②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③: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冢宰许公
(明)何景明
中书舍人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群望影附,乡鄙末进,实亦私抃
乃者主上幼冲,权阉在内,天纪错易,举动大谬。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然而上下之臣,未见有秉德明恤、仗义伏节者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夫国有人曰实,无曰虚。以今日观之,虽谓之虚可也。某所以系大小之望,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是明公虽欲无忧,不可得已。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议者难之。或谓宜少自贬以为容。夫自贬以为容者,患失者之所为也。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某于明公素未伏谒,然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窃为明公划二策,惟明公之自择焉。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二曰自贬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下策也。夫今之计,止是二者,二者俱为不容,然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损少而益者多。自贬不容,则颓靡益恣,声烈且败,益少而损多。二者曷重曷轻,惟明公之自择焉。
昔者子贡谓孔子曰:“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孔子曰:“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而何以为庶官之地,天下之望乎!今时匹夫女子,咸知太息,用以为慰者,以有明公在位。望明公深惟保重。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注】 ①冢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许公:许进,字季升,官至吏部尚书。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②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③下执事:原指供差役的人员。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④清议:这里指舆论。攸:所。与:赞许。⑤抃(biàn):鼓掌。⑥幼冲:幼小。⑦明恤:明于救弊。伏节:死节。⑧正:通“政”。⑨为容:指取容于人。⑩顺:顺应每个人的要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诚至愚         诚:确实
B.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干:冒犯
C.益少而损多益:更加
D.良农能稼,不能为穑穑:收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甚此时者也
乃设九宾礼
B.惟明公自择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
C.尔不务修道,务为容
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有明公在位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冢宰许公应扶正祛邪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 ②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 ③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 ④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 ⑤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 ⑥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宦官专权用事,致使国策谬乱,国事虚弱。鉴于此,作者认为吏部尚书许进不可像患得患失的小人一样为讨宦官欢心而屈膝忍让。
B.作者引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一方面揭露满朝文武百官像子贡一样取悦当世;一方面激励许进只要学习孔子不可随俗的修养,就可立足朝廷,流芳百世。
C.文章尖锐地直斥了公卿大臣的守位保禄,无所作为,听任权奸肆意妄为;要求许进恪尽职守,扶正祛邪,抛弃幻想,做一名正直官员。
D.本文文笔犀利严正,层层逼近,使收信人在是非弃取之间毫无含糊游移的余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时的思想风格和敢于直言的个性风采。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能体谅阁下的忧虑。
(2)先生您的道义,过于博大,而天下无法接受,何不稍微降低点标准呢?
(3)我不敢贸然登门造访,谨派家人持此书信前往,托府上守门者转呈。


试题分析:
小题1:名词,好处。
试题分析:
小题2:A.介词,比;介词,在。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连词,因为。
试题分析:
小题3:③是作者点明去信的原因。⑥是作者希望许公认真阅读这封书信,不要立即予以斥责驳回。
试题分析:
小题4:“就可立足朝廷”有误,与原文“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不符。
试题分析:
小题5: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上冢宰许公①书(明)何景明中书..”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