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毛诗序》①《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诗序》①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②,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③,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 译文: (2)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 译文: (3) 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 译文: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 (1)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2)如果歌唱不是以表达感情,就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手舞足蹈表达。 (3)所以《关雎》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举荐贤能,而不要一味沉溺于美色。 |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刺”不可能是“讽刺”,这是典型的以今证古,其实应该是“劝告”的意思。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刺”是“指出、指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项“之”:前一个为动词,到达,所致,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项“以”:均为连词,和。C项“乎”: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D项“也”:前一个是语气词,帮助表判断,后一个同样是语气助词,但表感叹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错误。D项“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只对风、雅、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没有具体论述赋、比、兴的手法。这属于扩大了外延。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句子含义和句子语法成分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四个选项以第二个“焉”为分界,前面划分BD相同,后面划分AC一样;《诗经》有“大雅”与“小雅”,故“政有大小”是总起,排除A,“焉”为句末助词,C项两个“焉”均在句首,不合句法,故排除C。后半段是一个“者……也”的判断句,且“形容”是一个词语,所以排除AD。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1)两个判断句,一个是“者……”表判断,一个是“为”表判断;“志”指“思想感情”;“之”动词,到达,“所之”即所在;“发言”:古今异义,此处指“发出的言语”。(2)“不足”“不知”均为古今异义,前者译为“不足以”,后者译为“不知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化为现在的成语“手舞足蹈”。(3)“是以”固定结构,即“因此”;“进”即“举荐”,“淫”即“沉迷”。 【译文】 《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 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21分)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高一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