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宗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颙,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赁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讲于无锡,于江阴,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适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水浆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欲学者体诸身,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道,有体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进,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余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改)
[注]①盩(zhōu)厔(zhì):县名,在陕西省,今作周至县。②斩衰:我国古代一种丧服名。“衰”通“缞”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士子多之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B.张献忠郧西寇:侵扰
C.惟昆山顾炎武至则之款:招待
D.否则假途进干:谋求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李颙“操志高洁”的一组是(3分)(   )
①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       ②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③有馈遗者,虽十反不受           ④所至学者云集
⑤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   ⑥居恒教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儒立言垂训本应成为后继者遵循的处世典范,但李颙认为,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即使与先哲的做法偶有相悖也无妨。
B.李颙知父丧,但不能留下老母独自去寻父遗骸,所以直到母亲去世,他先守孝满三年后再赴襄城哭祭其父,足见其孝心。
C.常州知府骆钟麟曾师从李颙,因颙父之祠未竣,故请李颙南下讲学,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以表对恩师的思慕之情。
D.大儒李颙认为圣贤立言的本意是希望学者能够体会于心获得内在的充盈,实践于行可以达成王道,有知有行则有补益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临行,挟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5分)
(2)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5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
(2)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


小题1:
试题分析:A“宗”应为意动用法,把他当作祖师。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宗:动词,尊奉。
小题2:
试题分析: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说很多学者来听其讲学;⑤是向皇上呈献其所著图书。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选出。
小题3:
试题分析:C“常州知府骆钟麟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错。原文是“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为李颙立像的是常州人士。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1)挟、与、委骨、子;(2)为、名,“且造冢于战场”介宾短语后置句。
附【参考译文】
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颙身着布衣,安贫乐道,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士子多把他当作祖师。他的父亲叫李可从,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扰郧西,巡抚汪乔年督导军务,李可从随军出征讨贼。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走了。战争失败了,李可从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埋葬了李可从的牙齿,命名为“齿冢”。那一年,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都讲述忠孝节义的道理来督促他上进,李颙侍奉母亲也非常孝顺。李颙生活饥寒清苦,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却超脱流俗,把倡导、宣扬关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馈赠东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说:“在交往的道义上,接受礼物,孟子都不拒绝。”李颙说:“我们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学到孟子精神教义的,就算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没有害处的。”
这之前,李颙听说父亲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寻找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侍奉母亲一天都不能离开,才放弃了寻找的想法。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结束,才徒步去襄城,寻觅父亲的遗骸,但没有找到,于是他穿着孝服终日哭泣。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曾经师从李颙,说祠堂不能马上建成,请他南下到道南书院,暂且在那里讲学来满足求学之人的愿望。李颙答应并南下,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学者云集。不久,他为此事非常后悔,自语说:“真不孝顺!你此行是为何事,却在此喋喋不休?”马上停止巡游讲学赶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并仰慕他,为他在延陵书院立像。李颙到了襄城,正赶上父亲的祠堂建成,于是他哭祭父亲,并为他招魂,取了父亲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来的齿冢上,穿孝服为父亲守丧,就像父亲刚刚去世一样。
康熙十八年,李颙被举荐为博学鸿儒,他称病重,当地官员用床抬他到省府,他连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咽,才被准许回家。从这以后,他闭关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昆山的顾炎武来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见李颙,当时李颙已经年老,他让他的儿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宫拜谒皇帝,陈述情况,并让儿子把自己写的《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呈献圣上。皇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来褒奖他。李颙曾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写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益于世。否则,借此谋求官职,于世无补,这难道是圣贤们创立言论的本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吗?”(此时的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当时容城孙奇逢的学说在北方有盛名,余姚黄宗羲的学说在南方有盛名,孙奇逢、黄宗羲与李颙鼎足而立,并称三大儒。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又字二..”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