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0分)小题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具体策划者是谁?说说探春和惜春在这件事中体现出的不同性格。(5分)小题2: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曹孟德献刀的故事。(5分)-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简答题(10分)
小题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具体策划者是谁?说说探春和惜春在这件事中体现出的不同性格。(5分)
                                                                      
                                                                      
小题2: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曹孟德献刀的故事。(5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王熙凤(1分) 探春:刚毅果敢(敢于反抗),明辨是非;(2分)惜春:冷漠懦弱,逆来顺受。(2分)
小题2:董卓夺权,曹孟德取信董卓。孟德借刀王允,入相府觅机刺杀董卓。吕布奉命取马,孟德两次欲刺董卓。董卓窥镜起疑,吕布返回,孟德顺势献刀。孟德被邀欣赏董卓的好马,并借口试骑遁逃。


试题分析:
小题1: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是由一个“绣春囊”引起的,王夫人、王熙凤秘密策划,连夜查抄大观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对于抄检事件本身,园中主人的表现,作者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两姐妹的反应。探春反应激烈,持坚决对抗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矛盾的结果,终将为家庭招来祸害。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辞严,眼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无所畏惧,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惜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撵入画,与探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2:《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中,描述了一个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政,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愤恨,当时任校尉的曹操,见义勇为,从司徒王允处借来宝刀一口,前去刺杀董卓,书中叙述这段很细腻,着意描绘了曹孟德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本领,当曹操身佩宝刀进相府时,“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后吕布前去牵马,曹操感觉时机已至,“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无奈董卓体胖,不能久坐,且又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便躺在床上,并转身朝着墙壁,这时,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擎宝刀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这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曹操见大势不妙,急中生智,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献刀后,曹操一出门便逃之夭夭。
点评:本题对《红楼梦》《三国演义》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简答题(10分)小题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具体策划者..”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