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客感黄景仁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古诗词阅读/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表现了怀乡思归之情。(2分)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现思归之迫切,以“只有”“更无”强调了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3分)
小题2:①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凄青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雾迷蒙,“烟”“雨”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3分)②反衬手法。尾联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3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只有乡心落雁前”遵循的是“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法,首句即点明“乡心”。看到雁群,诗人心中全是思乡之情。雁是写乡情归思的传统意象,此句中的雁特别之处在于,其他诗歌里的雁多是归雁,即在秋季或秋冬之交由北南归的大雁,而此为春日由南北上的大雁。春日空中的大雁让诗意更加丰富——去年大雁南归时就曾触发过乡愁,将近半年时日,大雁团聚后又北上,游子却始终漂泊,且归期杳杳。“只有”二字表明“乡心”在诗人生活中的比重——它占据全部身心。“落”字将乡心比作可落可见的有形之物,强化了乡心的浓烈沉重。人间,人世间。别,离别。消魂,极度悲愁或欢乐,此指悲愁。客里,客在他乡。春,时值春天。望远,登高远望。是说与亲人离别是让人悲伤愁苦的事,对远在他乡的人来说,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小题2:后四句写春景给作者的感受,第三联写作者以久病多愁之身,面对迷人的春景却无心欣赏,他所留意的是那沥沥雨声,因这雨声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诗人独自行走在春草丛生的路上,感到草际烟波迷蒙使人黯然神伤。景中寓情。第四联由远处江水上涨的声音而想到归家的游子,而作者自己却有家不能归,真悲不能言也,在情感上使作者的愁更深一层。用的是反衬的手法。
点评: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往往把握不准,或出现答案要点的遗漏现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春日客感黄景仁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人间别是消魂事,..”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古诗词阅读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

  •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