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天仙子宋·张先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天仙子 宋·张先 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②水调:曲调名。③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④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小题1: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1)①以静写动。(1分)②月亮是相对静止的,但云的动使诗人似乎看到月亮在动,一个“破”字赋予了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1分)花朵在风中摇曳,月亮时不时洒下清辉,映照花树,形成花影,就像是花在摆弄花影,一个“弄”字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1分)③营造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的月下残花图。(1分) (2)①拟人。(1分)②弄,弄影,花被风所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1分)③写出了花的动感,(1分)看似花无聊,找花影逗趣,实则表现了诗人的苦闷无奈。(1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结构的把握。C项“写在花园里”不当,后有“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诗人猜想风起后明日地上的场景,他并没有园中看见花落。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答题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第二步抓住诗句其中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可以从炼字(破、来、弄)赏析,可以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从修辞(拟人)的角度赏析。 诗歌赏析: 张先(990——1078)字子野,淅江吴兴人。他精于诗词。曾官至都官郎中。 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这首词有两个艺术特点。第一是感情激切,有一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不吐不快。 第二是“影”字传神。词人善于抓住“影”字来开拓美学境界。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无独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天仙子宋·张先序:时为嘉禾小..”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古诗词阅读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
-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