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以下二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报载一:有个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请根据以下二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报载一:有个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一个5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她们她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枯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7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在那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10岁女孩的指挥下,5岁女孩先“逃出”,7岁女孩次之,10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5秒钟。
②报载二:1994年11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OK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233人拥挤在门口,也死在了门口。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一个来中国旅游的美国老太太,与三个中国孩子做了一个游戏,她想看看中国人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她用一个空瓶子代表一口干井,用瓶中的三只小球代表三个正在井中玩耍的孩子,她把系着小球的三根丝线分别交给了三个中国孩子。她对三个孩子说:井中突然冒出水来,涨得很快,你们必须在七秒钟之内逃离,不然就会被淹死在井里。瓶口一次只能通过一只球
  她做了一个开始的手势,最小的女孩子首先拉出了自己的球,七岁的男孩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立刻拉出了自己的球,十岁的女孩最后离开,总共只用了五秒钟。
  美国老太太很吃惊,她没想到这个原本惊心动魄的游戏,会这么平淡而乏味地结束。她问七岁的男孩为什么不抢先逃命,男孩指五岁的小女孩说:“她比我小,我应当让她。”老太太又问最后离开的女孩,“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吗?”女孩说:“我是姐姐,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从美国老太太的眼中涌出。她说,她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他们总是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三个普通的中国小孩,让见多识广的美国老太太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她明白了:聪明不仅仅是智力发达,聪明更是一种爱,一种忘我、无畏的品格。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这种品格,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紧急时刻,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的情景似乎更多。在公共汽车门口,由于拥挤而使上车的时间大大延长,老人、孩子被挤得东倒西歪;在十字路口,塞车时,互不相让,都在鸣笛让对方让路,结果谁都过不去。还有某歌舞厅的大火,如果不是争相逃命的人死死把门塞住,至少会有一些人,哪怕是一少部分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在群体活动中,聪明不仅是一种忘我、无畏的品格,更是一种群体意识,也是一种秩序。任何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都不排斥这种秩序,因为这种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保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秩序就是效益,是社会效益,更是经济效益。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秩序越好,效益越高。在危急时刻,秩序就是时间,就是生命。在一件事故或灾难中,遇难的群体秩序越好,赢得的时间就越多,抢救出来的生命就越多。前进需要秩序,撤离更需要秩序。而这种秩序的实现,则需要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具有那三个中国小孩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需要从小培养,更需要从平日生活中培养。很难想象一个经常抢上公共汽车的人,在危险时刻会忘我、无畏。
  而现在令人担忧的不是孩子,我们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品质,在孩子身上常常还能看到,而在成年人身上却越来越少了。据报载,一个坏人在列车上公开抢劫,无人过问,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站起来说:“抢东西是坏蛋,我去找警察。”才把坏人吓跑。所以在有些问题上,教育大人比教育孩子更紧迫。因为不难想象,美国老太太检验是否聪明的游戏,如果让三个中国大人来做,很难预料结局。三个中国孩子不仅教育了美国老太太,更教育了与他们同宗同族的长辈。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根据以下二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