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60分)怀特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事物存在于过程中,并表现为过程。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尼采认为,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高三语文
题文
作文(60分) 怀特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事物存在于过程中,并表现为过程。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尼采认为,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 从以上三种说法或三种说法中的任意一种提炼你对“过程”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观点鲜明,议论有理有据的、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答案
过程 人们往过程往注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其实,注重过程的人才能领悟到过程带给你的美好经历,而结果只是一个答案。 正如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如果我们只重视题的结果却不注重过程,就算做的在好,也只是徒劳,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得分。 有这样一件事,是父亲告诉我的。哥哥在一家公司应求工作,但同他去的还有另外的几个人,所以,哥哥的心里似乎没有什么底,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或许,他还抱着一丝希望吧。公司的总经理要求他们在同一条指定的大街上走一圈,但那里的环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整洁,而是街道两旁,包括中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垃圾,不是乱扔的废纸,就是吃完的水果皮,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废纸,吃完的水果皮会没有人清理,原因很简单,我想大概是因为那个经理是故意那么做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对于公司来说他心里的最佳人选。等领导和他们交谈完之后,他们便开始出发了。同是走一条路,但两人的举止各不相同,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可是过了一会,发现一个垃圾桶旁,也有一点纸屑,不光地上有,而且就连人也是那么不爱干净,把吃完的垃圾随地一扔,哥哥一边走着,一边注视着周围,碰巧让他看到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捡起,而另一个人却像是豪门家的贵公子,悠闲的很,就算看到了他也不会伸手去捡,不过,幸好的是,哥哥平时的环保意识比较强,所以,就不经意的捡了,那个人看了看我哥,还说了一句;“你怎么干这么傻的事啊 !”哥哥没答理他,继续捡着。哥哥更幸运的是,那个镜头刚好被一个监视着他们的人看到了,他开着车从街道的另一头驶过,直奔这里。但哥哥并没有注意到他,而是做着平常人都不会去中主做的事。监视着他们的人,看到另一个人在闲逛,于是很失望的摇了摇头,但他没想到,我哥哥和那个人不一样,虽然只是见了一次面,但却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大概40几分钟后,那个人带着满脸笑容回到了出发地,领导看见他,问他有没有什么体会,或是什么想法,几个问题问过后,他一脸茫然的看着那里的所有人,似乎在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又带着一脸失望离开了。哥哥回来后,领导看见他一手脏,并没有说过多的话,而是悄悄的对管理哥的那个人说了一句话;“这小子还是不错的啊!”虽然此时的哥哥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但随后不久,哥哥因一个不经意间的小举动而被录取了。 也许,过程很简单,但只要细细品味,便觉得过程,是精彩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瞧过程,更不要忽视过程。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立意很集中就是对“过程“的认识,大多数人在做事时只注意结果,不关心过程。殊不知,好的结果固然给人以成功的喜悦,其过程也会给人以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也是成功。北京有位高度残疾的学生参加了高考,虽然没有考取,但他尽力了,你能说他不成功吗?有了对过程的关注,目标的魅力就不会因为顺利和坎坷而被冲淡,我们的渴望也不会因为困难和艰辛而受阻塞。我们会以欣赏的目光注视自己创造的风景,抚平创口向前冲。认为过程也是成功,证明了我们更善于追求,更懂得如何生活。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技制作中的一次次发现,绿荫场上一次次拼搏,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盈,因此而精彩。写出生活中的某一过程,或写出与“过程”相关的见解,诉说真情、抒发感受、展开联想、放飞想象……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作文(60分)怀特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过程;事物存在于过程中,并..”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