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60分)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盖儿走人。只有具备狼那种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的,才可以跟随我上战场。一个教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做“狼”,也-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试题分析:审题——关键词、主题词(所见)
羊、羊性——享受人生
狼、狼性——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狼性+羊性——既有进攻精神,又懂得享受人生(张弛有度)
还可以……——其他的动物性(猪、鱼、牛……),但必须是在狼羊的基础上谈
审题——关键词、主题词(所思)
羊、羊性——享受人生、善良、谦让、温顺、逆来顺受、精神麻木等等
狼、狼性——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不畏牺牲、团结、残忍、狡猾等
立意的雷区
勿转移主题词
通篇谈“享受人生”,只拿材料中的词语“享受人生”来立意,一开篇就谈“要享受人生”,围绕怎样享受人生去论证,交代“淡泊名利可以享受人生,追逐梦想可以享受人生,乐观坚强可以享受人生”,不是在谈“做什么样的人”,而谈“享受人生”,判为偏题 。
注意价值观的选取
对“狼、羊”两种精神的解读必须是正面的,价值观应该是阳光的;如谈论做一个贪婪的人,做一个附和他人的人等立意,就不合题目素材中价值观的导向,应判离题。
立意的高低
个人层面
狼性——
正:面对的理想、梦想的进取精神,面对困难险阻的进攻精神,面对重压的永不屈服等等(孙杨、陈欧等等)
你只闻到了我的香水,没有看到我的汗水。
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
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将来。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
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播放陈欧代言视频
反:个人欲望的膨胀,对他人的残忍,对物质、金钱的贪婪,尔虞我诈等等
羊性——
正:为人谦让,处世平和,安定祥和的生活状态,善良的人性等等
反:屈从于现实,缺乏斗志,得过且过,居安不思危,容易满足,贪图享受等等
群体(社会)层面
狼性——
正:企业的进取,团队的合作,市场的开拓等等
反:人情冷漠,社会变狠,社会戾气的加重等等
阅读材料并思考
社会“狼性”的异化
今天中国社会最新的变化,就是社会结构的失衡、人们心理的失衡进一步加深,社会进一步溃败,有越来越多的事件来刺激人们,比如贫富悬殊,比如“官二代”世袭,比如城管打人,比如强拆,比如儿童饿死,等等。加深、刺激到什么地步呢?到人们在行为上,心态上都产生严重的问题了,做事越来越不计后果,心比较狠,这和前些年,在心态上相差甚远。所谓的不安全感弥漫,其实就是大家都变得对别人有威胁。
《南风窗》:社会在变狠。具体地说,当权力、资本,以及其它利益集团比较狠的时候,老百姓也变狠。两者在行为、心态上趋同。贫富悬殊、阶层固化、道德沦丧等警示性词语所描述的现象,终于在复杂的社会机制中,导致社会的“狠化”。
社会戾气的弥漫
从摔死孩子的残暴之举,到网络上满天飞的“人渣败类”,引发了舆论对社会戾气的思考。在网上,很多人似乎是一点就着,甚至不点就着。针对北京大兴那起残暴的摔死孩子一案,一个朋友弱弱地问:恶人摔孩子令人恨!但我也很想知道孩子妈当时和那人说了什么,给孩子带来如此厄运?我跟朋友说:遇到一个浑身戾气的疯子,即使平和地讲理,也会遭遇没来由的暴力。
那么,弥漫于社会之中让人目瞪口呆的戾气来自哪里呢?来自巨大的贫富差距所累积的愤怒,来自人际隔膜制造的情绪,也来自个人情绪。有一种戾气的源头不容忽视,就是话语——挑逗性、挑衅性、刺激性的话语,也是渲染情绪和诱导冲突的重要源头。如果在话语上能多些文明和理性的规训,互联网上的戾气能少一大半。
羊性——
正:群体的互助友爱,社会的善意等等
反:企业的不思进取,依赖政策保护,垮掉的富二代,大学精神的迷失,中国电影发展的喜与忧等等
民族(国家)层面
狼性——
正: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欧洲的骑士精神等等
反:习惯侵略的强盗逻辑,战争的爆发等等
羊性——
正: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守望相助的国际精神等等
反:逆来顺受的民族性格,小富即安的财富观,一团和气的中庸之道等等
文化因素层面
狼性——西方的进取开拓精神
羊性——东方的中庸平和之道
三、总结:提升思想,开阔视野
思想的高度决定立意的高度
关注的角度决定立意的优劣
思想有多高,分数就有多高
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出作文的人文情怀
写出作文的民族情怀
写出作文的文化情怀
写出作文的高远境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作文(60分)百度老总说,想做羊,想坐在躺椅上享受人生的,请卷铺..”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