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4个命题中,真命题是()A.a是实数,则1a也是实数B.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C.直角都相等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数学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实数的定义/2019-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
(3)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平方根表示为±,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
(4)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平方根一正一负,两数互为相反数。
联系:
(1)具有包含关系:平方根包含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的一种,是正的平方根。
(2)存在条件相同:只有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0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均为0。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注:
(1)平方和开平方的关系是互为逆运算;
(2)乘方是求根的途径,开平方是一种运算,是求平方根的过程;
(3)开方的方式是根号形式。

  •  

  • 电脑根号的打法:
    比较通用:
    左手按住换档键(Alt键)不放,接着依次按41420然后松开左手,根号√ ̄就出来了。
    运用Word的域命令在Word中根号:
    首先按住Ctrl+F9,出现{}后,在{}内输入EQ空格\r(开方次数,根号内的表达式),最后按住Shift+F9,就会生成你所要求的根式
    1.平方根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比如 9 的平方根是3,-3。而5的平方根是√5,-√5。规定,零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是指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比如 9 的算术平方根是±3。而5的算术平方根是±√5。规定,零的算术平方根是0。
    算术平方根是定义在平方根基础上,因此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3.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其中a≥0,根据以上定义有√ ̄a≥0。

  • 考点名称:角的概念

    • 角的基本概念:
      从静态角度认识角:由一个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
      从动态角度认识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顶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则这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像叫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①因为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角的两边无所谓长短,即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②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③根据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角的表示:角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如∠1,∠α,∠BAD等。

    • 角的分类
      根据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平角:180的角,当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即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边在始边OA的反向延长线上时所成的角;
      直角:90的角,即线OA绕点O旋转,当终边与始边垂直时所成的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周角:360的角,即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边与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

      角的性质:
      ①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②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③角可以参与运算。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1度记作“1°”,n度记作“n°”。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1°=60′=3600″。

    考点名称: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公理

    •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a∥c,c ∥b
      ∴a∥b。

      平行线的性质:
      1. 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注意:
      ①注意条件“经过直线外一点”,若经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与已知直线重合了;
      ②平行公理体现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③平行公理的推论体现了平行线的传递性。
      ④在两直线平行的前提下才存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这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不要一提同位角或内错角就认为他们相等,一提同旁内角就认为互补,若没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他们是不成立的。

    考点名称:命题,定理

    • 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
      通过真命题(公理或其他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受逻辑限制的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就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
      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相信为真但未被证明的数学叙述为猜想,当它被证明为真后便是定理。它是定理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一个从其他定理引伸出来的数学叙述,可以不经过证明成为猜想的过程,成为定理。
      如上所述,定理需要某些逻辑框架,继而形成一套公理(公理系统)。同时,一个推理的过程,容许从公理中引出新定理和其他之前发现的定理。
      在命题逻辑中,所有已证明的叙述都称为定理。

      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 命题的分类:
      (按正确、错误与否分)分为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四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定理结构:
      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一大堆条件。然后它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
      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
      逆定理:
      若存在某叙述为A→B,其逆叙述就是B→A。逆叙述成立的情况是A←→B,否则通常都是倒果为因,不合常理。若某叙述是定理,其成立的逆叙述就是逆定理。
      若某叙述和其逆叙述都为真,条件必要且充足。 若某叙述为真,其逆叙述为假,条件充足。 若某叙述为假,其逆叙述为真,条件必要。

    • 常用数学定理: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棱=a×a×6 ;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c: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
      体积=长×宽×高 ;V=abc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
      体积=底面积×高 ;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