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数学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平均数/2019-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通货膨胀.下图来源于2009年3月11日的《都市快报》,反映了1997年至2008年期间浙江省CPI变化情况,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1997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2年通货膨胀,1年严重通货膨胀
B.1997年至2008年期间,较上一年涨幅最大和跌幅最大的都是3.10%
C.1997年至2008年期间,较上一年涨幅或跌幅在1.00%以内的有3年
D.1997年至2008年期间的年均CPI指数为1.55%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答案

统计图中CPI>3%的年份有2004年的3.90%,2007年的4.20%,CPI>5%年份为2008年的5.00%,则一共有2年通货膨胀,1年严重通货膨胀;
较上一年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涨了4.20%-1.19%=3.10%,跌幅最大的是1998年,跌了2.8%+0.30%=3.10%;
1997年至2008年期间的年均CPI指数为
2.80%+1.00%+1.90%+3.90%+1.30%+1.19%+4.20%+5.00%-0.30%-1.20%-0.20%-0.90%
12
=1.55%;
1997年至2008年期间,较上一年涨幅或跌幅在1.00%以内的有:1999年跌了1.20%-0.30%=0.90%,2002年跌了0.90%-0.20%=0.70%,2006年跌了1.30%-1.19%=0.21%,2008年涨了5.0%-4.2%=0.8%,则1997年至2008年期间,较上一年涨幅或跌幅在1.00%以内的有4年;
综上,故选C.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主要考查你对  平均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平均数

考点名称:平均数

  • 平均数:
    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 平均数的分类:
    (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点的权分别为,那么称为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
    (4)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统计学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关系:
    联系: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来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它们各有特点。对于平均数大家比较熟悉,中位数刻画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刻画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
            平均数非常明显的优点之一是,它能够利用所有数据的特征,而且比较好算。另外,在数学上,平均数是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统计量,也就是说利用平均数代表数据,可以使二次损失最小。因此,平均数在数学中是一个常用的统计量。但是平均数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单位里,如果经理和副经理工资特别高,就会使得这个单位所有成员工资的平均水平也表现得很高,但事实上,除去经理和副经理之外,剩余所有人的平均工资并不是很高。这时,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是刻画这个单位所有人员工资平均水平更合理的统计量。
            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特点都是能够避免极端数据,但缺点是没有完全利用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信息。
            由于各个统计量有各自的特征,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当然,出现极端数据不一定用中位数,一般,统计上有一个方法,就要认为这个数据不是来源于这个总体的,因而把这个数据去掉。比如大家熟悉的跳水比赛评分,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就认为这两个分不是来源于这个总体,不能代表裁判的鉴赏力。于是去掉以后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处理的数据,大部分是对称的数据,数据符合或者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这时候,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一样的。

    区别:
            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所以说,如果是正态的话,用哪个统计量都行。如果偏态的情况特别严重的话,可以用中位数。
             除了需要刻画平均水平的统计量,统计中还有刻画数据波动情况的统计量。比如,平均数同样是5,它所代表的数据可能是1、3、5、7、9,可能是4、4.5、5、5.5、6。也就是说5所代表的不同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呢?很自然的想法就是用最大值减最小值,即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数学中还有方差、标准差等许多用来刻画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当然这些都是教师感兴趣、值得了解的内容,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 平均数的求法:
    (1)公式法:
    (2)加权平均数公式: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