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的内心
几年前,我曾读过仓央嘉措的《问佛》,对“佛是过来的人,人是未来的佛”很是不解。近日有幸看到杂志上《皆可成佛》一文,作者借一则佛家寓言得出结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答案如此的简单,令我彻悟。
寓言中,世间凡尘俗子在茫茫的人生沧海中,前赴后继向彼岸奋争着,少数人占得天时历尽艰辛“修成正果”,多数则被风浪击落沉入海底,成了泯灭无闻的“芸芸众生”。佛祖似乎更愿意眷顾那些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者和无欲无求的超脱者,分别点化成佛,以示佛祖慈悲为怀功德无量。
我不曾读过任何宗教理论方面的书籍,更非佛教信徒,但我对宗教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相信文中所讲的,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心态。所谓成“佛”,也并非是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而是指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寓言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沧桑人海茫茫,宁静致远无欲无求皆可成佛。
既然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佛,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朝圣”路上折戟沉沙呢?我以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要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在五颜六色的诱惑面前,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管得住一颗心的躁动,也就成了虔诚与伪装的分水岭。所以,到达彼岸或沉入海底都是自然的结果。
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句话看似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可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人世间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是一种境界的高难攀登,那么,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应该算是每个人心的主权所有了。对自己这个主权究竟是尊重还是亵渎,也许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不敢正视或不愿正视,可佛祖却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眷顾与惩罚那只能是由天做主了。
我觉得,任何一种宗教给人的仅仅是一种灵魂的启迪,真正化作自身的行为理念,还须个人去切身感悟。相信,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淡看世间繁华,追求一种单纯与朴素,给心一隅宁静空间,尊重内心一方净土,即使不能成“佛”,也能成为一个端庄的人。
附: 原作《皆可成佛》 刊登在《读者》杂志2012—05期 作者:朱国勇
佛家有这么一则寓言。
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纷纷朝着彼岸进发。波浪滚滚,狂风飙卷。许多人被风浪击落,永沉海底。能成功到达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朝着无垠的沧海进发。
从空中俯瞰,千帆竞渡,人群密密麻麻。一个浪头过来,人群就覆灭一大片,再一个浪头过来。又覆灭了一大片。但是,立刻会有后来者补上。海面上,是拥挤不堪的船只,海岸上,是汹涌如蚁的人流……
天地间响起深沉的悲歌。佛祖闭上眼睛,不忍再看。
若干年后,有三种人成了佛。第一种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彼岸,称为“修成正果佛”。第二种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了渡海,回家安居乐业,称为“幡然醒悟佛”。第三种人,只是一个人。
那是一位在海边以打渔为生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灭无闻的,被称为“芸芸众生”。
有人问佛祖,你属于哪一种佛?佛曰;我属于第四种,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佛”。
过了许多年,渡海的人逐渐减少。因为人们终于知道,佛有多种,成佛也远不止“渡沧海”这一条途径。
对于这则寓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佛”确实是多样的。除了那些不会思考、随波逐流的,其余的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